王文章委員:地方戲曲亟須傳承保護
時間:2014年03月08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龔 亮
“戲曲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戲劇形式,千百年來,不僅是我國民眾主要的娛樂形式,而且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重要文化載體。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喜歡欣賞戲曲。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方戲曲日益消亡?!闭劦降胤綉蚯媾R的危機,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委員很痛心。
“地方戲曲的保護不是沒有人重視?!蓖跷恼抡f,文化部專門出臺了保護地方戲曲劇種的文件,現有210個戲曲劇種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戲曲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地方戲曲到底該如何保護?王文章建議,由文化部組織專家,對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保護進行專題調研,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劇種的實際情況提出指導性意見??梢赃x擇一些在地方戲傳承方面做得好的院團作為示范單位加以扶持。各級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購買演出”促進院團為群眾演出,還可對為基層群眾演出作出貢獻的民營院團給予獎勵。
王文章還提出,戲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應從兒童、少年培養抓起。戲曲教育要遵循戲曲藝術規律,要注意目前戲曲教育中表演基本功弱化的趨勢。同時培養青少年觀眾,把戲曲進校園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還可派優秀院團進校演出。(本報記者 龔亮)
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憑借社會大環境的改善和自己的努力,展示出獨立、自主、有力的新形象,創造出與男性無異的成就。以至于有人在看到女孩子越來越出息的同時,都開始懷疑起男孩子們是不是越來越缺少所謂的男子漢氣概了。但這些成就的背后,卻是許多女性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把自己變成“漢子”的事實。
對于女性的成就,“漢子”是一個方向偏失的評價。它忽視了女性特有的性別角色定位,忽視了文靜、端莊、溫柔這些女性特質,也忽視了色情廣告、職場性侵、家庭暴力、男尊女卑等對女性不利的社會背景因素。
而從女性角度來看,如果她們必須改變自己天生的性別特征,才能獲得社會的尊重甚至公平對待,這樣的“女漢子”雖然表面上足夠強悍,背后卻仍然是整個社會男女平等的偏差。
“女漢子”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主和大氣。但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之下,全社會仍然應該反思該如何更好地尊重、關愛女性,實現性別在教育、醫療、就業、家庭責任等方面的真正公平。只有全社會不再信奉“只有漢子才能生存”的價值觀,才是男女之間真正實現了公平。(王文章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