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凝聚正能量
時間:2014年03月08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張 賀
從普通公民的善行義舉到各行各業的點滴改進,從專家學者的闡發研討到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一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正在興起,中國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溫暖人心的故事。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就在馬年央視春晚小品《扶不扶》引發熱議并成為最受歡迎節目不久,江蘇太倉、河北石家莊、廣東深圳等地就陸續上演現實版“扶不扶”。與小品中戲劇性的情節不同,面對摔倒在地的老人,這些普普通通的學生、市民、司機果斷出手扶起了老人并送醫治療。人們評論說:“他們扶起的不僅僅是老人,更是社會的良心。”“現在社會還是好人多!”
今年2月22日,一位微博網友發布了一張拍攝于早晨6點20分的照片,圖片說明是:“做了一夜顱腦傷的手術,幾個外科醫生累得精疲力盡,躺在地上小憩一下,其實還有一名醫生在給病人麻醉蘇醒……躺20分鐘后大家又爬起帶病人做CT去了……看完心里酸酸的,這張照片讓我重新拾起對醫生的尊重!向你們致敬,讓我們一起為好醫生們點32個贊!”記者注意到,照片中的3位醫生小憩時連綠色的手術服和白色的醫用手套都來不及脫下。
截至2月25日,這條微博被轉發了11935次,有21720人點贊,有4116人參與評論,絕大多數網友對醫生的敬業精神表示敬意。網友“快樂的小司”留言:“各行各業還是好人多的。”
2013年11月,“為4歲女孩找‘耳朵’”的帖子和海報遍布寧夏銀川市的貼吧、論壇和大街小巷,網民、群眾、媒體、政府部門官微齊力尋找114小時,終于將4歲女童的“耳朵”找到。“關注這件事的人都是在幫助我們,孩子長大了我一定要告訴她這次經歷,教育她以后也要做好人行善事。”女童的母親說,她已決定和丈夫一起加入義工組織,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幫助更多人。
銀川“全城尋耳”不過是無數愛心接力事件的縮影。此前已有鄭州“全城吃面”救患癌老板,烏魯木齊“全城買鵝”籌藥費,成都“全城買瓜”準備治療費……守望相助的理念在一棒又一棒的愛心接力中得到彰顯。
“這些普通人的善行義舉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們用自己的選擇實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北京大學教授、倫理學家陳少峰說,“一個國家的崛起和進步,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還應該有價值觀念的崛起。社會廣泛認同、人民普遍遵行的核心價值觀是整合社會意識、凝聚社會合力、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大精神動力。”
好人就在你我身邊
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中國不缺少善良的好人,缺少的是發現和弘揚的途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好事,在熟悉人群中推舉好人。”中國文明網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自2008年開展以來,各地推舉了大量凡人善舉,經過每月一度的網上推薦、評議、投票,眾多事跡感人、社會反響強烈、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身邊好人登上了“中國好人榜”。
截至2013年7月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已評出“中國好人榜”54期,已有5602名身邊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如今,只要編輯一段短信、錄制一段音視頻或者發一封郵件,就可以把身邊的中國好人推薦上網,接受萬千網友的評議。傳播渠道的擴展使眾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好人好事廣為人知,有效提升了道德模范的宣傳力度。
今年2月18日,《嘉興日報》一篇題為《“愛心風暴”點亮眼癌女童光明希望》的報道引發強烈反響。在浙江海寧鹽官鎮的一個父母雙盲的家庭里,一歲女童洛含不幸患上眼癌,面臨著失明的危險。“我們渴望色彩斑斕的世界,希望能有人幫助我們留住這個家最后的光明。”洛含父親湯逸從小就體會到盲人生活的艱辛,極度渴望光明的他不希望孩子也和他一樣置身黑暗。2月13日,他通過讀屏軟件在網上發出求助信,“我想救救我的孩子,讓她能繼續看見這個世界,希望有好心人能幫助我們……”媒體報道后,許多愛心市民和網友都伸出援手,為小洛含募捐。
新聞媒體深入挖掘百姓身邊的感人事跡,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支主力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開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在要聞版重要位置刊發各地生動實踐,故事短小精悍,生動鮮活。中央電視臺推出《家風是什么》系列專題節目,讓知名人士與尋常百姓現身說法講家風。《成都日報》《長沙晚報》《汕頭特區晚報》等推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系列報道。在媒體深入挖掘下,常年堅持免費為旅客送去熱騰騰姜湯的“姜湯大姐”韓無鹽,義務清掃校園10余年、獨自撫養智障女兒20年的駝背老人鄺日麟,多年堅持照顧福利院孤寡老人和貧困晚期癌癥患者的義工高正榮等成為新的時代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新聞媒體廣泛挖掘和報道這些故事本身也是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形成一種激發正能量的良好氛圍,影響更多的群眾。”江西警察學院副院長蔣熙輝說。
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小抓起,從學校教育抓起。
如今福州市的很多學校開設了孝親教育,讓孩子們自小培育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學做拗九粥,探望長輩,給長輩洗腳……福州鼓樓第一中心小學今年的寒假作業中就多了幾項。
重慶市巴南區教委近日在魚洞四小啟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家庭作業”系列活動。巴南區11萬中小學生、26萬家長及1萬多名教師都要做一項特別的家庭作業:熟背、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24字核心價值觀。
南開大學近年來蓬勃開展“立公增能”輔學活動,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統籌起來,依托微信、微博、校園BBS等載體,以新穎親切、學生愛聽愛看、樂于參與的方式,把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轉化為學生的日常價值觀和生活實踐。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說,當代青年學生多是“90后”,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這一代青年人在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生活習慣、語言表達、個性追求等諸多問題上頗有新特點。因此,必須創新方式方法,注重實效真效,潛移默化地讓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一些認同。
“道德講堂”已經成為各地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有效抓手。廣西大新縣以近幾年涌現出的各類道德典型事跡為題材,精心編印“本土教材”,就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宣講。截至2013年底,大新縣共建成道德講堂56個,分機關、行業、企業、學校、社區、村鎮等6個類型,已開展活動230余場次。
成都市在全市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廣泛設立道德講堂。目前已建成示范道德講堂100個,標準道德講堂148個,七大類城鄉基層道德講堂近3500個,實現了村、社區全覆蓋。建立了以基層群眾為主體的故事員隊伍,形成了“每月一會”,好人好事大家講。
廣州市把公民道德建設納入文明城區、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測評體系和評選表彰的管理辦法,建立排名、點評、督辦、問責“四位一體”測評機制,定期組織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以測促改、以評促建。目前,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明單位544個、文明村鎮81個、文明社區287個,有力推動了公民道德建設。
把軟約束變成硬約束
“面對倒地老人到底要不要去扶,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猶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害怕說不清楚、被訛詐。因此,必須通過制度建設為行善者提供保障,免除其后顧之憂。”陳少峰認為,江西、深圳等省市規定見義勇為者如果受到訛詐,政府將提供法律援助并懲罰敲詐誣陷者,這種做法具有積極作用。
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政策褒獎和保護善行義舉。比如,福建規定,見義勇為無房人員享住房保障;廣州為見義勇為者解決就醫、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北京市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終生保障。目前我國已有29個省區市制定了類似的政策措施。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寇清杰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各級政府通過創新社會治理,完善激勵機制,褒獎善行義舉,形成好人好報、恩將德報的正向效應,在日常治理中鮮明彰顯社會主流價值,使正確行為得到鼓勵、錯誤行為受到譴責,從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集聚強大的正能量。
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兼總編輯謝春濤認為,價值觀是思想觀念,看似只能倡導弘揚,發揮軟約束的作用,其實,有些內容也完全可以使其成為硬約束。比如,誠信在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完全可以通過規則甚至法律來使其得到遵守,要使違背誠信原則的人付出代價,甚至很大的代價,從而使更多的人受到警示。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