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信心起跑(迎兩會 看形勢)
3月1日,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委員陸續報到。圖為在北京國際飯店委員駐地,政協委員們在領取報到材料。人民視覺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開端在兩會。
剛過春節,河北省環保廳的同志就很難在辦公室見到陳國鷹了。近期頻繁出現的霧霾,讓這位全國人大代表、省環保廳廳長下基層調研的腳步更勤了。“河北治理霧霾的壓力很大。環保的死角在基層,執法重點需下移。京津冀聯防聯控范圍還要擴大,機制有待完善。”陳國鷹說。
一進新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就進入他的“提案時間”。去年他花1/3的時間在各地跑,“提供決策參考可不能空對空,得實打實地跑出來。”他正在撰寫的提案直奔深化改革這個舉國上下的頭號任務,張小濟的興奮點是“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
剛剛落幕的各地“兩會季”,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改革藍圖,紛紛推出改革“地方版”。各地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也像陳國鷹、張小濟這樣,滿懷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風中迎接新一年。
起跑決定后程,信心照亮未來。
改革力量噴薄而出
盡管齊腰高的衰草還沒轉綠,但春天近了。南昌市南磯鄉黨委書記楊冰心情特別好,“現在,我們這里的好空氣也能當飯吃了。”
這個位于鄱陽湖心孤島上的鄉,每年冬天有300余種、數十萬只候鳥越冬,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鳥者。是保護濕地,還是搞商業開發,一直為此糾結的南磯鄉人,如今的心情像劃過長天的鳥鳴那樣清亮,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南磯鄉列入“重點生態區”,只要守住綠草清水,就是“最有質量”的發展。
和南磯鄉人一樣,山東濟寧的李愛新糾結了大半年的心正在打開。去年夏天,她辦的味精廠作為落后產能被淘汰。“效益一直很好。眼看著親手辦了10年的廠子被拆,怎不心疼?”但她理解國家的政策。先是心動電動車行業,市場調研后轉向礦機制造,現在廠房已經建好,“新項目開春就能投產,個人利益雖暫時受損,但確實感受到市場環境、創業條件、干部作風在一天天好轉,希望兩會后繼續改革的好勢頭。”李愛新說。
“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旺,業無德不盛,國無德不興。”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談及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的來訪,依然難掩激動,他說:“任何社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是人心的問題。傳統文化精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能夠直指人心,能夠深切關懷每個個體心靈。”他期待兩會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達成更多共識。
正值冰雪消融,曲阜城里枝頭新芽初綻,仿佛一個寓意深長的象征。
來自上海自貿區的好消息,似乎便是一個注解。日前,民營企業盈濟實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工商局自貿區分局注冊成功。從交齊材料到辦成企業,以前一般要一個月,如今4天就完成了。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慨嘆,上海自貿區“新設企業戶數呈現爆發式增長,充分顯示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蓬勃生機”。
從一個月到幾天,由行政回歸市場,改革的力量,在2014年正噴薄而出。
攻堅克難最需匯集民智
張小濟委員舉了一個例子。假如你現在要經營汽車長途客運服務,各省都有自己的規定——必須在當地注冊公司,才給你發牌照。也就是說,要開通一條跨省線路,得同時在幾省注冊公司。據一項調查,超過半數企業家認為“政府對企業的干預過多”。在政府干預中,企業家批評最多的是“行政審批過多”,占57.63%。
“這說明什么?說明過去一年,政府行政審批事項下放雖然動作頻繁,但不夠,還應加大力度。我這次在會上交的提案,就要大聲疾呼,今后大量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不應再需經過政府批準,就可直接投資經營。”張小濟說。
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不久的王靈光,感慨自己趕上了改革好時光,他和一群剛畢業的男生女生走進“廣闊天地”,去農村流轉土地,成為一群職業農民。幾年時間,合作社40多名大學畢業生,以托管、流轉等方式經營的糧田,已從4年前的200畝,擴大到1年前的2萬畝,又到了如今的3.8萬畝。
“現在明白啥叫改革進深水區了。”王靈光說,去年8月,有300畝玉米要澆灌,可是井不夠,電沒通,“政府一直很支持我們,可我們這回找政府要求配套項目,他們也為難,說設施建設條塊分割,各管一塊。”王靈光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感到了“柳暗花明”——“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這意味著地方政府以后可以靈活按照生產需要完善基礎設施!
陳國鷹依然憂心忡忡。基層存在環保“真空地帶”,小造紙、小制革、小水泥、小玻璃等小企業基本上都在縣以下,“鄉鎮一級沒有環保執法人員,但恰恰環境污染的風險、隱患點大都在鄉鎮一級。”
一方面是不少小企業目前還處在沒有人員實時監管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基層監管人員的自身素質不高。這位省環保廳長調研發現,多數縣級環監局沒有正規編制的環保隊伍,許多自收自支人員在一線執法,基層環保隊伍龐雜,個別人甚至連填罰款單都填不清。
“今年這個狀況會有很大改變。河北從今年1月1日起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延伸監管觸角,所有企業不論大小,都在環保監控中。”陳國鷹表示,準備在兩會上建言,從國家層面健全鄉鎮一級的執法機構,讓“監管無真空”。
代表委員向問題叫板,才能讓人民群眾叫好。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最需要匯集眾智、凝聚群力,需要眾志成城。
改革沒有一個旁觀者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玉泉山下的中央黨校內,涌動著一波一波研討熱潮。2月17日到21日,連續5天,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中央省部級研討班的學員一起,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穩妥推進農村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專題研討。
輿論普遍解讀為,這次會議是對今年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頂層設計的路徑細化,是對實施改革“清障”和“加力”。
“兩會是全年工作的基礎,我一直在關注這次會議。” 南昌市委書記王文濤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藍圖繪就后,目標路徑越清晰,組織保障越具體,任務清單完成就越到位。比如推進簡政放權,就是要堅持“先簡后放”,同時要嚴禁政府機構辦中介,確保“政”簡而規范。
“現在讓部門割自己的肉的確難,往往是方案制定時不敢‘唱反調’,一到執行時就殺個‘回馬槍’,還專講一些‘鬼故事’嚇唬人,說這個不能動,一動便怎樣。”張小濟希望高層在深入改革和開放上要進一步凝聚共識,“不能聽鬼故事,要有歷史主動精神和擔當意識,認準了就要干。”
城鎮化,很熱的話題;如何實現“人的城鎮化”?很難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信陽市市長喬新江說,一定要千方百計讓新增勞動力成為城市肌體充滿活力的細胞。
信陽市平橋區的樊勇和媳婦前些年一直在南方的制衣廠打工。兩人兩地,留守的老人患了高血壓糖尿病,孩子又到了上學年齡,十分痛苦。就在這時,家鄉領導主動請他倆回信陽“當師傅”。原來,老家辦了“實訓基地”,既培訓工人,又是企業“第一車間”,還是起步企業的“孵化器”。夫妻倆成為制衣企業的特聘老師,負責把農村勞動力培訓成熟練制衣工。現在,他們住在基地配套蓋的新房里,老少三代一起成為“新市民”,還“孵化”了幾千“準新市民”——他倆的徒弟。
“改革是一盤大棋,如何攻堅克難?每個領導干部都要走好自己那一步。”喬新江說。
凝神聚力,戮力同心。改革沒有一個旁觀者。
浙江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支書宣均江喜歡當地一句老話:“依自己耕田,肯定耕不好。”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尊重百姓的意愿。
當年受到毛澤東同志稱贊的“楓橋經驗”,就是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現在的楓源村,由幾個自然村合成。村有窮富,土地、資產怎么合并?尊重群眾。最后是全體村民投票,少數服從多數。
宣均江說,群眾有智慧,干部要擔當。無論多難的事,依靠群眾,辦法總比困難多。
“萬事開頭難,知難莫畏難。干部不避難,再難也不難。”陳國鷹說。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最痛的甲午年。這一年注定要闖關奪隘,攻堅克難;這一年注定要眾志成城,奮發圖強。
春風徐起,兩會將至。無數目光凝聚最期盼改革的領域,無數目光凝聚最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的愿和盼,會在這個春天凝聚成這個國家邁向明天的強勁動力!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