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珍貴石碑遭污損 為清大學士劉墉書寫
石碑碑身邊緣有破損 北京晨報 樊一婧 攝
石碑被一堆雜物包圍著 北京晨報 樊一婧 攝
北京東城區帽兒胡同21號院內有一通文昌廟碑,于1986年被確立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記者昨日發現,文昌廟碑被居民當成了晾衣服的支架,部分碑身還被磚墻砌住,保護狀況堪憂。據知名文保人士“頤和吳老”考證,這通由清代名臣劉墉書丹的石碑記載了清嘉慶年間重刻碑文的歷史,反映出古人對文物保護的嚴謹態度,頗為珍貴。
帽兒胡同21號院是舊時北京“五壇八廟”之一的梓潼文昌廟所在地,目前該院已成為大雜院,但仍保留有部分廟宇建筑和石碑。文昌廟碑通高近4米,從院門處一眼便可望見,然而走近一看,其保護狀況卻令人堪憂。記者看到,石碑周邊沒有任何護欄及文保標識,石碑的螭首被箍上了一圈鐵絲用來晾衣服,部分碑身被居民搭建的房屋砌住,其北面碑文已無法看見。在石碑南側,碑文保存情況較好,“嘉慶六年”、“諸城劉墉書丹”等字樣清晰可見。居民們表示,他們只知道這碑是清代所立,但碑文是什么內容,有多大價值,他們卻說不上來。也有居民坦言,院內空間狹小出行不便,平日里難免磕碰,立護欄或者用玻璃罩起來也不現實。
據知名文保人士“頤和吳老”考證,這通石碑南面刻的是“重刻明成化敕建文昌廟碑文”,不但重新刻制了明成化年間建廟時的碑文,還交代了為何重刻碑文的原因:“而此碑則斷爛漫滅不可復完,乃依原文補刻以誌。”他介紹,梓潼文昌廟為明成化皇帝敕建,當時皇帝親自撰寫了碑文,到了清嘉慶年間重修時,建廟時的原碑已是破爛不堪,就按照原碑文字進行了補刻。“這是當時保護文物的一種補救方法,足可見古人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態度。”
“頤和吳老”花了一天時間將碑文整理了出來,在碑文中還發現了成化皇帝在修建梓潼文昌廟時寫的一首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御制詩”。“這首詩未在文獻中被人提及,很有研究價值。”記者詢問東城區文化委員會得知,院門口的《梓潼文昌廟》銘牌是街道辦事處所設。院內的石碑為文昌廟碑(即《御制文昌帝君廟碑記》)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但未在周邊設立相關牌匾。但“頤和吳老”指出,院門口的銘牌上將撰寫碑文的成化皇帝錯寫成了嘉慶皇帝,未能體現出文物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石碑的保護。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廟又稱梓潼廟,即祭祀梓潼帝君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之廟,舊時士人多祀之,以求保佑功名。文昌帝君又名“文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靈,后來為道教所承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昌與關帝一道被尊稱為“文武二圣”
(原標題為:北京清代文昌廟碑被當晾衣支架 保護狀況堪憂)
(編輯: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