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德:中國學術界缺乏“一種仰望星空的能力”
陸建德,1954年2月生于浙江抗州,198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外文系,1990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中國英語文學研究者、作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外國文學動態》主編,現任職務職稱是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貝托?埃科的小說《傅科擺》的修訂工作已經完成,修訂后的中文版《傅科擺》首次由意大利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傅科擺》絕對的不通俗,敘述方式接近《堂吉訶德》和《巨人傳》的風格,如果讀者學問非常好的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訣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表示。
埃科的知識非常豐富,對古典知識和中世紀的生活狀況非常熟悉,展示了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氣魄,小說《傅科擺》的敘述很不穩定,故事并不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空間,“而是跳來跳去的,一會兒到中世紀,一會兒到20世紀上半葉”,富有穿越小說的意味。正因為《傅科擺》帶有知識考古學的色彩,讀起來會比較晦澀,陸建德有一些遺憾,“小說翻譯的注釋非常少,很多妙處不懂外文讀者就不一定讀得出來。”
除了研究歐美文學,陸建德還對中西方的學術文化作了深入思考,科學為什么在中國不發達,背后的原因特別復雜,“不管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國外有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中國人比較強調實用性,” 比如中國史學方面的著作,“日本人如果研究一個中國話題,會鍥而不舍,非常專,非常精,非常細;我們研究他們,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嗎?”陸建德反問道。
“我們文化里有一種實用主義精神,這對人文學術和科學的發展有時候不一定特別好,你學的東西比你更重要,是為它服務的,而不是這個東西會變成你的敲門磚,達到其他的目的。”陸建德認為,中國學術還缺乏一種仰望星空的能力,有一種超越個人的精神態度,然后事情才能做得特別好。馬克思上中學的時候說過要為全人類服務,“他從來不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他人的才能不如自己,他不在于自己得到多少社會的承認,一門心思搞自己的鉆研,結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絕對不會因此而沾沾自喜,四處擺功,他把自己看得很輕,把研究對象看得很重。”所以,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說馬克思沒有一個私敵。
中國人治學態度比較務實,也跟考試有關系的。陸建德說,文學作品寫到主人公中了狀元后,故事就結束了。鯉魚跳龍門,光宗耀祖,如此等等,把個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個人與社會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陸建德認為,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認同感非常重要,過去我們任人欺凌,與團體不堅、群體觀念太弱有關,國家強大后,個人才會強大。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學術界形成一種比較急功好利的心態,概念滿天飛,實際應用的能力比較有限,我并不認為這些介紹概念的人,西化程度很高了。”陸建德直指時弊,我們只停留在概念的介紹上,從概念到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對象,“學了一個理論,要把它應用到對象上去,這個我們就不大會操作。” 如果你信奉后結構主義,那你把后結構主義做得很優秀,在世界學術占得一席之地,那才是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
(編輯: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