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等同于“明星”是個美麗的誤會
原標題:童星=明星,是個美麗誤會——“最成功童星”秀蘭·鄧波兒轉型帶來的啟示
好萊塢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于美國當地時間2月10日去世,享年85歲。這位“史上最成功童星”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輝煌經歷:4歲起就涉足演藝圈,出演了一系列電影短片;5歲時已經和福克斯影業簽約,開始領取薪水;6歲那一年,她出演了8部電影,并被授予青少年奧斯卡獎;之后,她更是一飛沖天,風頭蓋過當時的諸多好萊塢大牌明星;到1938年,她的薪酬已經達到了30萬美元,這一金額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讓人瞠目結舌的,何況這還是一個10歲小孩子的收入。不過,在這之后,鄧波兒由于未能在演戲之路上成功轉型,從此基本絕跡影壇,但她最終靠著勤奮努力在政界取得了同樣顯著的成績,成為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家。鄧波兒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當下的童星們,特別是那些做著“明星夢”而“盼女成鳳”“盼兒成龍”的家長們,當有不小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明亮的眼睛、一頭卷毛以及活潑可愛的樣子”是鄧波兒在上世紀30年代的銀幕上最為經典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們對童星的審美期待:純真可愛的外形,活潑俏皮抑或少年老成的言行,天真無邪抑或古靈精怪的氣質,等等。可能對童星而言,演技不僅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要被排斥的,本色出演就是最好的狀態。只是,“人無少年時”,隨著年齡的長大、閱歷的增加,身上的“孩子氣”沒了,“星”光又怎能維持?轉型,成為他們必須做出的選擇,要么改變戲路,重新塑造自己的全新藝術形象;要么改行,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的職業道路。鄧波兒選擇了后者。從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鄧波兒盡管也參與了一些電影和電視的拍攝,但總體都不成功,這期間她也很快結婚生子,基本上過起了平凡人的生活。直到70年代后,她開始步入政壇,擔任過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禮賓司司長,以及多國大使,重獲榮耀。
鄧波兒的轉型與選擇,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童星的人生寫照。事實上,能適時并成功改變戲路的童星,少之又少。《烏龍院》系列中的“胖小子”郝紹文,是一個天才的小演員,飾演的角色充滿了活力和可愛的因子,但如今長大后依然胖胖的模樣,卻對他塑造角色造成了障礙。戴圓眼鏡的可愛男孩“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如今正努力挑戰其它藝術形式并飾演與小哈利截然不同的角色,以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表演,效果如何仍需拭目以待。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每個孩子都是好演員,“童星”的脫穎而出具有相當的偶然性。對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盡管可能紅極一時,但最終還得回到現實的普通生活中,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定位與奮斗。在86版《西游記》中飾演“紅孩兒”的趙欣培最終攻讀了計算機專業,而且讀到了博士。“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的“小龍人”陳嘉男,高中畢業后自己創業……他們并沒有頂著童星的光環繼續自己的演藝之路,卻都在演繹著自己的精彩人生,這樣的選擇,絕非無奈,而是明智。
說到底,童星是一個特殊的演藝群體,和一般意義上的明星還是有所不同的。將“童星”等同于“明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如果童星的家長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更可能成為一個可怕的誤導。君不聞,奧運會開幕式上亮相的小女孩,春晚上唱京戲的小男孩,都曾因為家長帶著他們頻繁演出而疲于應付;君不見,從熒屏到銀幕,對“爸爸”的孩子們的質疑和爭議一直不斷。更有眼下的藝考大軍中那些陪侍左右的家長們,他們當中因為自己孩子的“童星光環”、“少年天賦”而讓孩子加入這場戰斗,并期待孩子通過這條路“成名成家”“盆滿缽滿”的,恐怕不在少數。回顧鄧波兒的人生經歷,這些人能否適時警醒呢?(邑 生)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