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熱議傳統“年味”的傳承與重建
元宵節之際民俗專家熱議傳統“年味”傳承與重建:
不讓“年味”淡出春節的懷抱
從浮丘山到大伾山,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背閣、二鬼打架、舞龍……你所能想到的各色民間社火,以及泥玩、石雕、木雕、柳編等各種小玩意,一股腦兒全涌了出來,在春雪的映照下異常火熱,也使得即將到來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鬧”了起來。這是記者2月12日在河南??h古廟會上看到的一幕,出席中國民協、河南省文聯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的民俗學者紛紛感嘆“找到了久違的年味”。
“年景好了,年味卻淡了。”這幾乎成了多年來人們的口頭禪。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年味不只會變淡,甚至可能徹底丟失。
“所有年的習俗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當歷史的車輪碾過了如梭歲月,不經意間也碾碎了很多與年相關的文化符號,比如年畫、春聯、窗花、爆竹,都弱化甚至部分消失了,年的味道從何品嘗起呢?”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說。
出席同期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春節文化高層論壇的民俗專家指出,從年到年的味道需要一個銜接,即:民眾的精神生活。這種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信仰,對祖先的信仰,對家庭團圓的信仰,對辟邪納福的信仰,春節諸多文化符號都是這種信仰的物化。
所有傳統節日里與民眾關系最牢固的是春節,但“年味變淡”、“年味哪兒去了”折射的是,春節的傳承危機也逐漸浮出了水面。與會學者引述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的觀點說,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搶救山村鄉野里的古老藝術,也要搶救人們不經意中丟失的“年味”,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放在我國申報世界非遺的首位。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認為,保護春節,一要保護廣泛存在于民間生活里的信仰生態;二要保護春節文化的景觀環境;三要保護分散于各個村落和社區里的各類年俗事象。
當代中國是一個多種節日并存的社會,傳統節日、紀念日、外來節日、新興節日和地方節會都是各種社會力量競相建設的對象。今年傳統的元宵節和西方的情人節“巧合”地重疊為同一天,更使得節日文化建設或傳統節日的傳承與轉型充滿了現代意味。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張勃指出,傳統節日是傳統社會里自然生長出來的,在多元節日競爭下,如何在現代工業文明社會中重建是其核心問題。
重建并不是個問題,中國的春節文化有多大魅力和吸引力,看看浚縣廟會扶老攜幼的動人景象就知道了。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漂泊多遠,心底都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回家,都有一頓最想吃的飯——年夜飯。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收到長輩壓歲錢和放爆竹的經歷,都經歷過載著許多鄉愁的春運,所有這一切,組成人們記憶中的“年味”。
追問“年味哪兒去了”,目的是尋求丟失的年味如何得來。春節始于臘八,結束于正月十五,前后近40天,幾乎融入了我國民俗的所有樣式,但對于現代越來越多的“跨省”上班族來說,想在短短7天假期里盡享春節的多項主題,顯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外部障礙。
年味,也許只能從自身來找,沒有親身的參與,年味是不會自己產生的。正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青年學者景俊美所說:“年味,只有經歷與體驗、參與并踐行的人方可意會。倘若生活中不去履行百善之先的‘孝’,不去珍惜土地供給的‘食’,不去感念先人的功德與厚念,過年自然不會有‘味’?!?/p>
(本報記者 張志勇)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