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與民共享光榮和夢想
與人民共享光榮和夢想
——中國文聯“我們的中國夢·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論評
圖為演員們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工地表演歌舞《天路》 董大汗攝
連日來,在元旦、春節迎新納祥的濃郁節日氣氛中,中國文聯組織了30余支文藝隊伍、700余位各藝術門類的知名文藝家赴祖國各地和各條戰線最基層,為工人、農民、戰士、警察、海員、科技工作者、地震災區群眾、少數民族群眾等送去了一場又一場名家眾多、節目豐富、技藝精湛的文藝演出。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高原海疆、井下山上、工地廣場、車間農莊。不到一個月,僅大型慰問演出就達35場,小分隊演出百余場。文藝家們所到之處,觀眾無不歡欣鼓舞,有的說,那些常在春晚看見的演員來到我們身邊,等于春晚辦到我們身邊來了。
但是,幾乎所有參加演出和慰問活動的文藝家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從中受到的感動和收到的教益要比觀眾們多得多了。中國文聯此次系列活動精心安排文藝家到能體驗和感受中國人民追日逐月、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般創造中國夢的現場去。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的甲板上出現了文藝家的身影;代表中國速度的中國高鐵建設現場傳來了文藝家的歌聲;南水北調壯闊的工地搭起了與天地一色的舞臺;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演員們長袖善舞,仿佛與太空中的“嫦娥”“玉兔”遙相呼應;巡航釣魚島的海監船上,書法家揮毫寫下“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在雅安地震災區,文藝家們為受災群眾帶來慰藉、送上千金難買的笑聲……這里的觀眾是當下中國奇跡的創造者,他們是“中國夢”的踐行者和圓夢人。于是一向被眾星捧月的文藝家們把歌聲、畫筆、鏡頭、造型、詩情等都聚焦給這些一線的勞動者。他們要為“中國夢”插上藝術的翅膀,他們要用藝術與祖國和人民共同分享這光榮和夢想。一大批體裁多樣的文藝作品,使整個活動生機盎然、激情迸發,充滿歡歌笑語和詩情畫意。
基層群眾對文藝名家佳作的渴慕,反映了中國文聯此次活動的又一大特色:名家眾多、精彩紛呈。中國文聯充分發揮藝術門類齊全、文藝名家云集的優勢,每次綜合演出都能讓觀眾接觸、欣賞到各個藝術門類的豐富多樣的作品,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和藝術驚喜。在“送歡樂下基層”的隊伍里,有老一輩的文藝名家,劉蘭芳、尚長榮、楊洪基、姜昆、劉大為、張海等音樂、舞蹈、戲劇到電影、電視、雜技、曲藝,乃至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各個藝術門類的領軍人物;也有殷秀梅、張也、宋祖英、呂繼宏、郁鈞劍、于蘭、牛群、馮鞏、黃宏、劉勁、王霙、解海龍、李偉建、王宏偉等一大批活躍在舞臺熒屏的中青年文藝家;更有一大批剛剛在國際國內舞臺獲得各種大獎的文藝新銳和新秀。攝影家、畫家、書法家往往提前深入一線創作并展出創作作品,輔導文藝愛好者。曲藝家會現場搜集素材,演出時及時推出接地氣的新作或即興“現掛”。精美絕倫,豐富多彩,文藝家與人民水乳交融,其樂融融。
青年相聲演員李偉建隨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來到寧夏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演出,贏得了現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對此,他無限感動和感慨地說:“掌聲越熱烈,表明他們的渴望越強烈,這讓我堅信:文藝工作者的價值正在于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他們身邊。”這發自肺腑的感言,一語道破中國文聯“我們的中國夢·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最根本的宗旨和意義。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