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加強交流才能走得更遠
加強交流才能走得更遠(文化世象·中國文化·世界回聲④)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當代文學已經邁出了一大步。記得20多年前,我們的作品只是作為西方學術研究的對象,印數不過一兩千冊,到如今,在國外已經完全是市場化運作了。在我看來,我們要邁出的下一大步,就是在市場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從我個人的作品來說,這個成績還算不壞。我最早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在海外已經有十七八個譯本了,其中約2/3都是從中文直譯的。其中在德國和美國推廣的程度最高,往往在首印之后還會有加印。歐洲人有開車時聽小說的傳統,因此《塵埃落定》還曾經出版過8000套CD,這件事情也讓我感到中國文學在當地確實有了一定的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流行度。
既然是市場化運作,宣傳推廣就十分重要。以前我們往往更重視翻譯,認為一本書能在國外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取決于翻譯的水平,但光有好的翻譯還不夠。在國外,大多數讀者對我們很陌生,他們對作品的判斷與興趣,都源自宣傳。我沒有經紀人,因此,譯者的經紀人也會成為我的經紀人。在一些國家,有的譯者雖然翻譯得很好,但宣傳運作不夠,小說的知名度就不高。
我作品中的藏族文化背景,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也使外國讀者更難讀懂。再加上西藏問題是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不少西方人對于藏族都有著歪曲的想象。于是,在國外的讀者交流會上,經常遭遇一些所謂“搞政治”的人的非難。其實不僅是藏族題材,幾乎所有中國作家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在不少偏激分子看來,凡是中國的體制內作家,書中內容都有政治宣傳的圖謀,他們不把中國文學當作文學。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還是有不少真正的文學讀者。他們大多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即使遇到一些誤解,但是聽到我的解釋之后,往往能夠馬上接受并修正原來的觀點。一般來說,小規模的、作家私人受邀的交流活動,幾乎都是這樣的文學讀者,比如國外大學舉行的學術交流或出版商策劃的宣傳活動。而大型的活動和政府組織的活動,參加者的目的則不那么純粹。
遺憾的是,中國有那么多優秀的作家,在海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還只是少部分,其余作家很少有機會受邀參加私人性質的交流活動。因此,我認為,想讓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走得更遠,對翻譯項目的資助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應該支持作家主動加強與外國作家、學者及出版界的聯系。
對外交流,也讓我看到了中國文學發展中的一些不足。不少西方經驗,或可借鑒。
在國外,圖書上架前往往有長達幾個月的預熱期。書評是宣傳中的重要環節。出版商會把樣書寄給專門的評論家,評論家則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來閱讀并撰寫書評。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評論家是一個獨立的職業,不像國內搞評論的往往是學者或教授。另外,評論家與作家往往互不熟識、并無私交,評論起來也更容易做到客觀公正、不留情面;而在國內,雙方卻保持著一種“甜蜜”的關系,使評論中的褒揚遠多于批評,缺乏力度。這樣的文學批評,顯然不利于文學的發展。
另一個明顯差距,在于整體的文化氛圍。在大多數國家,各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都比較濃厚,即使小城鎮也有相當的底蘊與視野。我曾去過瑞士的一個小城,只有8000人,卻敢召開國際文學大會,每年邀請一個國家的作家前往。當地僅有一間旅館,床位有限,以至于部分參會者只能住在居民家中。相比之下,國內各城市之間文化氛圍的差距非常大,只有幾個一線城市才能經常見到此類活動。甚至我感覺即使一線城市之間都有差距,文化資源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北京等地,發展太不平衡。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中國文學一定能發展更好、走得更遠。
?。ㄗ髡邽樗拇ㄊ∽骷覅f會主席,本報記者周飛亞采訪并整理)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