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不再只是美麗愿景
終身學習不再只是美麗愿景(教育視界·聚焦教育綜合改革之終身學習)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期待國家早日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讓終身學習不再只是美麗的愿景。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這樣一個關于終身學習的美好愿景:
從上小學起,父母不會再時時叮囑我們,你要考上大學,那是你長大后唯一的成才之路。因為,我們知道,即便是上了職業中學,將來也會再有機會,從職業中學邁入優秀大學之門;
在大學期間,如果學有余力,我們可以學習兩個專業、三個專業,甚至更多的專業。完成學業的時間并不那么僵化與刻板,可以3年、4年、8年,甚至更久,大學沒有嚴格的學制概念,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個性不同、生活節奏不同,學習成為了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情;
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如果還有知識提升的需求,我們可以隨時回到大學課堂,也可以在家門口的社區學院完成再次深造的需要,在社區學院里的學習成果可以積累為學分,儲存在“學分銀行”,日后如果再進行學歷教育,之前積累的學分還可用抵日后學歷教育的學分。
通過這樣的終身學習體系,我們的學習會變得更加貫通,學習不再是一個特定人生階段的特定任務,而是一個貫穿終身的過程。學習會變得更加從容和因興趣而出發,不會如今日這般具有強烈的功利心與目的性。學習會變成一種內心的自我需要,因人而異、個性十足。當然,到那時,學習就會變成一件真正快樂的事。
學習,人類伴隨終身的內在需要
半個多世紀以來,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和接受。縱觀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歷程,20世紀60年代后,大都從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將終身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改革的進程中,使終身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實踐層面日益凸顯。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不同性質的社會團體均被納入終身教育體系當中,紛紛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承擔起終身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在我國,終身教育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體完善的迫切需要。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海英教授指出,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迅速。不斷充實和豐富自我,對于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乃至社會的進步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經濟的繁榮、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達都為人們提供了繼續學習的必要條件。
“從個體的視角來看,終身教育是關于人的一生和全方位的教育,學習是一種貫穿終身的內在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作為一種人生價值和生活境界的追求,藝術學、文學、美學、教育學等這些能夠促進人的個體精神和情感成長的學科與專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終身教育的重點。對個體審美意識的加強、藝術感悟力的深化、人性的深刻探究和信念的積極確立將成為我國未來終身教育的主要著眼點。終身教育正在成為引導已經完成學歷教育的人連續性自我發展的重要方法與手段。
學分銀行是終身教育的必由之路
提及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通過學分銀行的建設,讓終身教育更加有序、可行,已經是全世界多個國家實踐之后達成的共識。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全世界許多國家已經在進行學分銀行的嘗試。關于學分銀行的組成要素,比較典型的觀點是以課程標準、學分累積、學分互認、學分兌換、學分誠信五個子系統作為學分銀行建設的基本架構,也有國家將學分銀行劃分成為更加細致的課程體系、選課制度、存分機制、貸分機制、兌分機制、學生管理機制六個方面。
“雖然角度和側重各不相同,但這些觀點均內含了學分互認、學分累積、學分兌換等學分銀行的核心要素。對于組成要素的厘清與界定,將直接影響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的有效設計及其實踐前景的清晰程度。”有專家指出。
我國學分銀行的實踐從2001年開始。2001年8月,教育部提出“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之間學分相互承認的機制”。2005年開始,教育部醞釀建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2010年12月,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云南省、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作為開放大學試點省市和學校,進一步“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建設不斷深入實踐。
據了解,目前在我國已經探索的學分銀行有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兩種。國家級學分銀行是2012年6月,國家開放大學“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獲教育部批準立項,該項目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學分銀行試點項目。此項目屬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戰略轉型的重要改革舉措之一,國家開放大學依托該項目正式開始探索與實踐面向全國的學分銀行制度。據了解,國家開放大學現已設立專門的學分認證機構,正積極開展學分銀行的頂層設計,并圍繞“學分銀行”標準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
地方層面,國內也已有不少地方在探索學分銀行建設,其中以北京和上海兩地最為活躍。北京市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群眾組織、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參與探討與實踐。上海市在市教委和上海開放大學的共同努力下,于2012年8月成立了全國首家覆蓋全區域的省級學分銀行,并已投入試運行,試點不同課程間的“通存通兌”。
“關于學分銀行試點,多方參與,進展不一,雖有先行建成試運行,但多數尚在積極探索或醞釀之中。”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相關課題組認為。
終身教育,還需加強頂層設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分銀行畢竟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有大量學者做了專門的研究,并將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作為幫助我國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參考和借鑒。上海遠程教育集團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楊晨和上海電視大學科研處顧鳳佳兩位學者就分析認為:
第一,制定學分互認協議。美國各州為了有效解決學分互認問題,紛紛發起制定州層面的互認協議,采取措施形成或指定公共核心課程、全州統一的課程目錄,這一辦法對我國建設“學分銀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第二,形成統一的信息要素和規范的文件格式。在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系統中,除了學分、課業負荷量、等級三個要素特征外,作為制度主要載體的文件體系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性。澳大利亞資格框架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高等教育所有資格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層級分明、質量有保障、銜接性極強的國家教育認證體系。當人們獲得一種證書或文憑后,可以順利地繼續下一高層次文憑或證書的學習,有助于職業生涯的發展;第四,制定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在“學分銀行”的課程溝通方面,我們不妨學習韓國的做法,使每一門專業形成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將各個專業的課程進行篩選,分為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第五,形成多種學分轉移的模式。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多種模式的學分轉移辦法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了院校之間的學分轉移。
當然,學分銀行與終身教育在我國畢竟還剛剛起步,盡管愿景十分美好,但為了實現那個美好的愿景,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做更多的努力。
首先,從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看,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系統仍處于相對割裂與封閉的狀態。既體現在不同類別的教育之間難以溝通,也體現在同一類別不同層次的教育之間缺乏有效銜接,還體現在同一層次的各類學校之間也存在著封閉和隔閡的問題。比如,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大學與職業中學之間,有的存在學分溝通困難的問題、有的存在課程銜接不暢的問題、有的存在跨校選課難的問題。
從學校管理層面看,一些學校的負責人還沒有真正樹立起與時代和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成熟的“大教育觀”,還局限于自己專屬的教育階段和教育領域去想問題,還秉持著狹隘的競爭意識,去想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問題,關起校門來辦教育,沒有做到教育資源與同類校或上下游學校之間的共享。
從教師個體來看,終身教育意味著一個完全開放、自由的教育體系,當學生跨校選課、自主挑選教師成為可能,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將發生180度的大扭轉,教師是否受到歡迎,將真正取決于教師的專業水平與研究能力。失去學校之間壁壘保護的教師,將被真正投放到供學生自由選擇的大市場中,不少教師對此準備不足,信心不足。
“因此,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的多元化與對應性還有大量的問題等待我們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加以探究與明確。具體分析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張海英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