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中國夢的文化力量 提高文化軟實力
1949年開國大典,當毛主席在天安門宣布新中國成立那一刻,千里之外太平洋中的一艘郵輪上,歸心似箭的梁思禮手握收音機欣喜若狂,他和同船的嚴仁英、王光超等圍著連夜自制出的五星紅旗跳啊唱啊,仿佛在度過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艘名為“克利夫蘭總統號”的郵輪,半個多世紀前,先后載著梁思禮、華羅庚、朱光亞、王希季、錢學森、師昌緒、郭永懷、張文裕等一大批留美學人回到中國。他們放棄優越的國外條件,義無反顧踏上艱辛的歸國旅途,將自身投入到國家民族的夢想之中,他們對新中國的建設影響深遠。
當大洋彼岸向世界夸耀“你若努力,便能成功”的美國夢時,梁思禮、錢學森等中國人卻選擇了中國式的成功之路,將自己這一滴水融入國家這片海洋,將自身這一把火投向民族這架熔爐。歷史證明,他們的成功是更偉大的成功,是萬民感懷、彪炳史冊的大成功。
留學前輩們的精神一直在延續。2013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殷期望:“希望廣大留學人員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做愛國主義的堅守者和傳播者,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努力志向,自覺使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全體留德學人立刻致信習總書記表示:“在德學子愿以青春和汗水積中華民族千里復興之跬步、啟華夏文明九層輝煌之壘土,無愧于夢想、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
在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中國夢的思想內核。這種思想內核,來源于5000年來綿延不絕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士大夫精神,更來源于鴉片戰爭170多年來民族發展史的深刻反思、對新中國成立60多年發展持續探索的深入總結、對改革開放30多年偉大實踐的不斷提煉。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闡釋,點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自強不息的根本動力;“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的論斷,講清了中華文明厚德載物化成天下的文化基因。國家、民族、人民三位一體,個體、社會、世界天下一家,中國夢發生自中華文化“天下國家”的深厚傳統,也必將綻放在全球化加速命運共同體日趨形成的當今時代。因而,中國夢不唯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也將為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中國形象體認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夢是物質的,更是文化的、精神的。1933年,著名報人胡愈之主持《東方雜志》調查“新年的夢想”,刊出社會各界142人列出的247個夢想,諸如“理想中的中國是能實現孔子仁的理想,羅素科學的理想與列寧共產主義的理想”等,這樣談論精神、談論文化、談論主義者不在少數。精神、文化甚至主義,理應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意義重大。
如今,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然而經濟上的改善和飛躍,并非中國夢的全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復興,離不開中國精神的凝聚,離不開中國價值的認同,離不開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承擔責任和作出貢獻。所以,我們要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中國夢和文化軟實力天然具有互為充實的關系,中國夢為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提供精神動力,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又為中國夢的文化層面添磚加瓦。中國夢與文化軟實力最大的交匯點,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最集中的表現即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夢共同的內涵與目標。盡管它未必能夠包羅萬象,但已經概括出了當今時代中國精神的主體價值取向。它從孔仁孟義、程朱天理的中華文化傳統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來,它又是吸收了近代以來現代共同價值的中國式的展現。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夢想。21世紀的中國夢,必然離不開文化的中國夢。文化本質上是人的生活方式,發掘釋放中國夢的文化力量,說到底就是改進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創造一種清正的、文明的、和諧的、自由的新生活。
80年前,暨南大學教授張相時這樣浪漫地描述他關于2032年的夢想:“應征人時年138歲,住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長江源頭,應友人之邀,出山觀光,駕小艇順江而下,沿途所見,果然水天一色,清漪可愛。”今日讀之仍然令人怦然心動。而這種“清漪可愛”,又豈止是山清水秀哉!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