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獨克宗大火簡單歸咎于商業化
2010年的獨克宗古城。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
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1·11”火災應急救援指揮部日前對外發布,火災原因已經查明,為獨克宗古城池廊碩8號的如意客棧經營者唐英在臥室內使用五面鹵素取暖器不當,入睡前未關閉電源,取暖器引燃可燃物引發火災。經相關機構司法鑒定,此次火災燒損房屋直接財產損失為人民幣8983.9308萬元。
這次大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就此專訪了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楊福泉研究員。
大火是對文化遺產的沉重打擊
記者:類似的火災在云南及國內其他地方發生過不止一次。您怎樣看待這場大火?
楊福泉:通過這次獨克宗古城大火,我想到了去年麗江古城發生的火災,更遠些的,還想到了新中國成立前麗江古城也發生過的燒毀整整一條“見羅閣”街(大理街)的大火。
麗江的大研古城和獨克宗古城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和獨克宗古城內的建筑一樣,云南很多古鎮是以木結構建筑為主體的。它們都是我國和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又無一例外是以木結構民居為突出特色文化名城,一旦某個家庭或客棧失火,很快就殃及鄰居,大火會迅速蔓延開來。每一次大火,都意味著對古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茶馬古道文化的嚴重打擊。因為古城內的不少建筑承載了文化和歷史,很多院落不僅是古色古香的木頭建筑,還是承載著一頁頁厚重文化的歷史。
防范火災提出新課題
記者:在您看來,透過這次大火,今后各地古城保護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
楊福泉:我這次在香格里拉和本地人談起獨克宗大火,有當地居民說,這些木頭房子緊緊相連,幾乎沒有任何間距,也是造成一家失火殃及一大片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獨克宗附近的河水冰凍,給用水滅火也帶來了很多困難。
我覺得應該認真來思考如何保護這些以木結構建筑為主體建筑群和突出特色的古城古鎮。木結構建筑是我國傳統古建筑的突出特色,但從防火上而言這也往往是它們的軟肋。為更好地防范火災,除了在布置防火滅火裝備、安排好既是景觀又可以在火災發生時派上用場的溪流、井、泉等的合理布局,還應考慮使用不影響民居傳統外觀而又能防火的更先進的建筑材料,這是對我國古城保護提出的新挑戰和要求。
“兩難”困境,面臨突圍
記者:在探討火災原因時,有人將其歸咎于獨克宗古城里的商業發展。商業化是許多古城在保護時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您是否認同這樣的判斷?
楊福泉:“因過度商業化而導致大火”這樣的論斷,我覺得是偏頗和片面的。在古城的保護和發展中,商業化不可避免,如何掌握好保護與開發的尺度從來都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商業化在促進古城商業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口增加,雖然人口增加給古城古鎮的管理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當地政府管理部門只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做好管理和硬件的升級,還是能防止此類事情發生的。把火災這樣的問題歸結于商業發展是一種簡單武斷的看法。比如麗江古城在新中國成立前也曾發生過大火,那時麗江古城的商業還很不發達,因此不能把什么問題都歸咎于商業的發展。
不過,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商業的發展、旅游的繁榮,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和發展,居住的人多了,用電用火多了,火災的隱患自然也就加大了。因此,需要制定更嚴格的減災防災的地方條例和規章制度,獎懲分明,同時要在古城進行扎扎實實的防火災教育等,形成相關職能部門和古城居民人人防火、各個監督的好風氣;同時,也充分吸收各地傳統的防火和滅火等方面的智慧、做法和經驗,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防火滅火技術設備和方法,以及消防方面的管理辦法等。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