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藝術走向群眾 搭建“打工者春晚”舞臺
推動藝術走向群眾,我們應該搭建更多的“打工者春晚”這樣的群眾大舞臺。藝術工作者及各種文化表演,既要注重熒屏效應,也要注重“開門演出”,多將藝術觸角伸向廣闊的基層。
自從2011年第一屆“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屆了。盡管聲音不夠純正靚麗,形象不夠光彩耀人,舞臺還有點簡陋,但依然擋不住工友們的熱情。
打工者春晚是一種來自生活的藝術,其內容和著車床的轟鳴,夾雜著汗水、淚水和泥水的味道,接受了社會溫度、基層適度的熏蒸感染。這種源自胸腔的藝術,同樣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藝術構成。它讓基層群眾、打工群體,得到其樂融融的藝術自豪感和藝術享受。
當下,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打工者群體成為推動中國巨輪遠航的小而韌的力量。社會文化當然應該能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思鄉懷念、無力維權……打工者群體會因為這種共鳴而滋生更多發展自豪感、社會歸宿感以及勞動忠誠感,文化構成也會因為這種“基層標準”而綻放出燦爛的藝術花朵。
最近,與打工者春晚被追捧相對的,是一些豪華春晚的遇冷。少一些“熒屏春晚”,少一些藝術奢華,讓更多藝術和文化走下熒屏,走向群眾,走出虛擬空間,走向廣闊的充滿生活情趣的社會大舞臺,這才應該是我們文化藝術的方向,才是藝術最應該具有的精神內核和公共情懷:貼近基層,與民同樂,成為改善社會面貌的壯美力量。
反觀當下的很多文學作品、舞臺藝術和晚會演出,真正反映打工者群體的并不太多。不少創作者“關門創作”“閉門寫作”,對基層滄桑、一線情感知之不多,自然就無感可發;藝術發展在“技能崇拜”中沉溺過多,而唯獨對真情敘述不以為然,就會顯得外強中干。在一些地方的廣大農村以及城市廣場,想看一場“現場版文化大戲”,已成了一種奢侈。這是文化發展的舍本逐末,也是一種文化枯萎,需要“打工者春晚”的民間舞臺來支撐、激活。
推動藝術走向群眾,我們應該搭建更多的“打工者春晚”這樣的群眾大舞臺。藝術工作者以及各種文化表演,既要注重熒屏效應,也要注重“開門演出”“基層演出”,多將藝術觸角伸向廣闊的基層,多和群眾互動,讓群眾得到真正的藝術震撼和升華。而我們的藝術評價標準也應該少一些“炫技崇拜”“豪華崇拜”,少一些商業化、娛樂化的因素,多張揚藝術的真誠之“核”,給基層大眾奉獻更多“來自胸腔的藝術”,迎來真正的文化大繁榮時代。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