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文化產業化”是最無知的說法,非遺是在賣藝,傳統村落是“圍城”
原標題:馮驥才怒批文化部門:“文化產業化”是最無知的說法
“中國搞民間文學的專家從民間收集來、整理好,并通過漢王輸入數據庫的口頭文學,現在有8億8千7百萬字,按每30萬字出一冊的話,我估計要出3000冊,我想把這套書列入計劃。”昨日,在北京圖書訂貨會舉行的“馮驥才新書發布會”上,馮驥才如是說。同他宏大的構想相呼應的是他豐富的新作,此次他一共帶來8本新書。
我的一天相當于兩天
這8本書分別是《文化詰問》、《春天最初是聞到的》、《離我太遠了》、《一百個人的十年》(修訂版)、《凌汛——朝內大街166號》、《西歐思想游記》、《文化先覺——馮驥才文化思想觀》、《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馮驥才工作繁多,除寫作外,還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擔任教職,究竟如何做到著作如此豐富?馮驥才說總有人問他一天到底睡幾個小時,“其實我有訣竅,是我的忘年交謝晉告訴我的,就是下完班5點回家睡‘午覺’。”馮驥才每天8點起床,到中午12點這段時間都在處理案頭工作,“比如田野調查需要看的書,研究的資料。”午飯后他會到自己的學院去,處理工作事宜,比如采訪、接待來客,最多會安排七件事,下午5點半回家,“到家就睡一個小時,醒了洗把臉,吃個飯,看完新聞聯播,感覺所有白天的勞累都放在睡覺前了,有第二個早晨的感覺”之后馮驥才會工作到凌晨一點,“所以我的每一天等于有兩天”。
“文化產業化”造成極大傷害
如此豐沛的精力,讓馮驥才對未來有很多規劃,他希望今年可以辦一次畫展,希望寫1979年到1989年的中國文壇,不過他認為這都只是個人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文化遺產保護。他認為如果可以完成口頭文學的出版,就能讓世界看到中華民族對人類的貢獻。但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仍感悲哀,“文化產業化的說法,是最無知的說法,對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馮驥才認為文化產業的概念是成立的,但這不是文化界該做的事,“美國做迪斯尼不是作家做的,不是文化部門做的,是企業家做的,我認為文化部門不應該做文化產業,而應該做精神文化的工作。”馮驥才說文化有一部分可以生利,但有一部分不能,產業化會讓不能生利的文化變得生利,這是很大的破壞。“我們的非遺就是在賣藝,它已經不生長在原來的土地、家園上了,非遺的傳人就是在打工,這就是文化產業化的結果。而我們的傳統村落就是圍城,外面的人希望進去,在里面開發、賺錢,而里面的人因為太窮困了,想出來過城市生活。”馮驥才說。
(編輯: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