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釋放人才活力
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釋放人才活力——“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為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全社會科學評價人才,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報社1月14日組織召開“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
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專家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碰撞出許多思想火花與實踐靈感,對如何更好地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光明日報今天刊登研討會發言摘要。
人才評價要與時俱進
人才評價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要與時俱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舉國上下忙于恢復和發展生產,在這個時期對人才的評價,主要是以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衡量標準,強調的是理論聯系實際。
李振聲 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與國際接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措施,比如派遣出國留學生到國外大學深造,參加或組織國際會議,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論文,請進來、派出去等等。這個時候的人才評價標準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單位出現了過分強調論文的問題,甚至把科技人才的評價標準演變成以論文為主。然而這種評價標準已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一部分人急于求成,已經陷入從論文中來,到論文中去,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圈子。長期這樣下去,對國家及其本人的發展都很不利。有些論文質量不高,只是在別人開創的方向上做一些補充,真正自己創新的、開拓性的較少。
人才評價要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根據中央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我們需要大量創新型科技人才,這是當務之急。從人才評價體系上說,今后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強:
第一,加強和提高對實踐出真知的宣傳教育和認識。要提倡科技人員深入實際,從工業、農業、國防等實際需求當中發現問題、凝練問題、集中攻關、爭取突破,這是國家最迫切的需求。
第二,洋為中用。目前我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歸國優秀人才,對這部分人要以其對國家需求與科學發展的實際貢獻為主要考核標準,論文作為評價的參考即可。
第三,古為今用。從我們國家傳統的文化當中吸取營養,為祖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貢獻。
(李振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用人所長 容人所短
在構建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認為人才應具備一些共性的特質,即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是首要條件,創新能力是核心要素,專業技能是基本要求。雖然人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但是人才評價標準更應該是多元性的,不能一概而論地一刀切,不同層面的人才評價標準不一樣,不同類別、職業、行業的人才,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
周 玉 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
更值得關注的是,人才的個性特質非常重要,除了必有的共性特質,如何個性化地評價人才,柔性化地管理人才,至關重要。人無完人,各有所長,同時各有所短。往往創新和創造能力強的人個性也很強,甚至缺點也很突出,因此如何用人所長,容人所短,注重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個性化成長是人才評價與管理的關鍵所在。
當前國內社會對人才評價的某些量化指標偏離了人才的本質內涵,誤導了人才的精力投放,導致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傾向。在諸多的評價指標中,成果的定量化,人員的頭銜化,十分突出。實際上,真正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應該看他實實在在的貢獻,應該考察其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解決的問題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科技進步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義,而不應該光憑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得獎的數量和級別、專利的數量等。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人才評價很重要,但人才不是評出來的,而是實踐中造就出來的,時勢造英雄,實踐出真知。但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劣,將對人才成長、對人才隊伍建設產生直接的影響。
(周 玉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等榮譽稱號。)
健全藝術人才評價體系
當前,我們需要健全藝術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國家層面對于藝術人才的戰略性評價機制。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片面的市場評價和國際評價帶來的問題,而且能夠推動培育民族文化藝術的經典,提高民族文化的創造力,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導向作用。所以,完善藝術人才評價的體系,有三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創作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真正形成戰略性的評價體系,發揮指導和激勵作用。
(編輯: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