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這個行當對于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很重要
營銷這個行當很重要(新評彈·聚焦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⑧)
不久前,在國家大劇院看了舞劇《紅高粱》,舉目一望,除了莫言,四周大多是業內人士,這些業內人士顯然與票房無關。據說,這臺舞劇在國家大劇院沒賣出多少票,現場空座位也不少。
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從莊稼地到旅游,紛紛打出紅高粱的招牌,究竟有多少文化價值,還沒看出來,但舞劇《紅高粱》確實值得一看,而且還獲得了文華大獎。可惜,一部優秀舞蹈作品,票房卻不理想,令人不能不感到遺憾。
舞劇《紅高粱》在國家大劇院的遭遇,并不是舞臺演出的個案,類似“有觀眾沒票房”,或是“有質量沒觀眾”的事例,在舞臺原創作品中不是少數。所謂“有觀眾沒票房”指的是以贈票為主,所謂 “有質量沒觀眾”說的是優秀作品照樣沒觀眾。
好作品沒有觀眾,缺少營銷是主要原因。許多文化生產單位、不少轉企后的藝術團體,至今還不具備營銷意識,有的甚至連營銷人才都沒有。過去的很多藝術團體大都設有業務辦公室,成員多為退出舞臺的演員,而且還作為演員的一條出路。這在不講文化市場的環境下,勉強還湊合,但面對演出市場的激烈競爭,特別是轉制改企后,用業務辦公室的那套思路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在現代文化企業經營機制里,營銷應該占據重要位置,國外很多藝術團體中多半都是營銷人員。營銷人才未必是文化的行家,但一定要懂推廣、懂銷售、懂票房經營,要通經濟、通金融、明白市場的大小規則、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其中,既懂經濟又明白文化的人才最為搶手。我國電影產品的營銷如今已經非常成功,許多專事營銷的公司和人才應運而生,成為電影市場中重要的環節,一部部作品通過成熟的營銷手段和暢通的營銷渠道,順利推向市場,甚至還出現了過度營銷的現象,將那些一般的作品、質量不高的產品,也無限拔高,當作佳作塞入市場。可對舞臺文化來說,營銷還處于初級階段,有的仍在啟蒙,這與大量的演出團體吃慣了“皇糧”,進入市場時間較晚或很短有關。傳統的演出公司,事實上擔負的正是營銷的部分職責,但現在仍有不少演出公司依然不能承擔起營銷的基本功能。
其實,一部文化作品,創作的成功僅僅是開端,如果要進入市場的話,之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走營銷的渠道才能接近成功。缺少營銷就不會組織生產,不會商業策劃,當然也不可能擁有市場、擁有票房,社會更無從知曉,和倉庫里積壓的產品差不多,距離廢品也不太遠。即使是文化事業單位、即便是那些沒有轉為企業的藝術團體,也需要具備營銷意識,同樣不可缺少營銷人才,不能因為有國家財政支撐,不愁吃穿,就無所謂觀眾,無所謂社會效果,無所謂有沒有人關注了。
培育營銷環節、招收營銷人才、重視營銷公司,是進入現代文化市場的關鍵,是決定文化產品成敗的關鍵,也是文化創作獲得社會關注的關鍵。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