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穿越千年的戰鼓
安塞,位于陜北高原的邊緣。它北臨長城,秦直古道穿縣而過,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牧獵文化的結合部,歷史上多鐵馬兵戈的慘烈征戰。從周朝起,白狄、匈奴、懷胡、鮮卑、羌、突厥等近20個少數民族先后占據過這里或在這里與漢人雜居。多民族融合與交流中的陜北,以血與火的代價吸收了南方、中原以及草原等地區的文化藝術精華。
腰鼓的產生與發展和安塞人的生活休戚相關,它源于軍營,扎根民間,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秦漢時戍守長城的邊卒,把腰鼓同刀槍、弓箭一起作為戰斗必不可少的裝備。遇偷襲,便擊鼓告急,請求援助;兩軍對壘交鋒,便擊鼓助戰,威懾敵人;克敵制勝,慶賀勝利,則敲鼓取樂助興。
如今,安塞腰鼓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民間舞蹈形式。這種由一群地地道道的農民表演的民間舞蹈,讓許多從事舞蹈的藝術家嘆為觀止。
文化藝術界權威人士認為,安塞腰鼓是沒有滲透進任何西方元素,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間舞蹈。
源于自衛和宗教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安塞腰鼓不是真實的安塞腰鼓,因為腰鼓秧歌不會在山頂、山坡上表演。”
安塞腰鼓的真實意圖究竟如何?
安塞處于戰爭的拉鋸之處。千百年來,由于殺戮和兵匪擄掠,出于自衛和宗教的雙重目的,陜北人借助廟宇、神的玄妙和當時人的迷信心理,產生了“會”這種組織。一般的“會”由5個到40個村的村民組成。
“會”的活動圍繞著廟來展開。每年臘月,各“會”將自己“會”里的年輕人集中起來進行秧歌排練。腰鼓就是秧歌中必不可少的藝術形式。
腰鼓手由本會身體強壯、身手敏捷的青年人充當。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本會的戰斗力。千百年來,頭戴盔纓馬刷,身著羽巾戰裙,腳蹬馬靴,一副古代武士裝扮的安塞后生,緊隨秧歌隊的頭領“傘頭”,遇到別的秧歌隊時立即以斗士的姿態,在跳躍騰挪中,與對面過來的秧歌隊爭奪道路。隊形亂了即為敗者,就得站到路兩邊讓道給對方;勝者則耀武揚威地從中間走過。
作為腰鼓手,在學習腰鼓技藝時會學到些武藝。解放前的安塞腰鼓里高難度動作很多,比如“二起腳”“三腳不落地”“無底洞”等動作。打上幾年腰鼓的好鼓手,個個都成了身手不凡的漢子。
逐漸走出秧歌隊
解放后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腰鼓一直是秧歌中的一個表演類別,名稱也只是叫腰鼓、花鼓或陜北腰鼓。70年代末期,有文藝工作者將腰鼓單獨編排成文藝節目,出現在省、市的舞臺上。
1984年5月,陳凱歌、張藝謀拍攝的電影《黃土地》,首次將腰鼓拉到山坡上表演;1986年2月,中國、日本合拍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時,又將600余名腰鼓手集中到山頂上表演;1986年12月,央視舉辦的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上,以安塞腰鼓手為主組成的演出隊首次將節目直接叫成“安塞腰鼓”。從此,安塞腰鼓走出了農家院落,走出了秧歌隊,逐漸成了和秧歌并列的民間藝術形式。
如今,安塞腰鼓主要用于歡度節日。
表演時,鼓手們多著寬松的素色衣褲,腳蹬白色運動鞋,鞋面綴以艷紅彩球,頭攏白羊肚子毛巾。每一腰鼓隊多為40名至80名壯后生,每人一鼓二槌,另有4人至8人擂擊兩到三面大戰鼓在場外指揮,伴以激越的鑼聲鐃鈸聲嗩吶聲,氣勢磅礴。鼓手們的動作和隊形變化復雜。路鼓邊走邊打,有跑有跳,把古代英雄為克敵制勝而精誠團結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