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傻錢多?貨真價實?——“天價”《功甫帖》真偽之爭追蹤
新華網上海1月3日電(記者孫麗萍、岳瑞芳)2013年秋,上海著名藏家劉益謙以5000多萬元從海外競得蘇軾《功甫帖》。民間藏家力促“國寶”回流的掌聲尚未散去,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年末突然發聲,質疑這件書帖為偽作,是晚清時期以“雙鉤廓墨”手法炮制的劣品。
目前,真假之爭仍在持續發酵。1月1日,上博專家關于《功甫帖》的逾萬字研究報告發布;1月3日,蘇富比發布聲明,堅稱《功甫帖》為蘇軾真跡。
《功甫帖》事件如何發展?
劉益謙出手競拍之時,蘇軾《功甫帖》被認為是海內名帖、流傳有序,且是蘇軾書法流散在民間的“孤品”。
蘇富比介紹稱,該書帖是許漢卿舊藏。《張蔥玉日記·書稿》及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都曾提及蘇軾《功甫帖》,尤其徐邦達以“神采飛揚”為這件書法定論,評價很高。
“收藏書法的藏家都知道,宋字蘇黃米蔡隨便一家都是泰山北斗。這些年米芾的《研山銘》、黃庭堅的《砥柱銘》以及這次蘇軾的《功甫帖》,每次出現都是軒然大波。”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蘇東坡真跡大多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館中,這件《功甫帖》如果是真,就是尚在民間的“孤品”,五千多萬元的拍價并不算貴。
但上海博物館三位專家單國霖、鐘銀蘭、凌利中1月1日發表的兩篇學術文章,則幾乎全面推翻了這一名帖“流傳有序”“神采飛揚”的說法。
單國霖提出,該帖疑竇重重,首先是書法氣韻不暢,其次翁方綱題跋疑似為假。而張蔥玉、徐邦達等老一輩鑒定專家之所以高度評價《功甫帖》,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只見到印刷不佳的影本,而非親眼看見原跡。
鐘銀蘭、凌利中研究員認為,《功甫帖》墨跡本是以“雙鉤廓墨”方式造假的偽本,而且它“用墨不精”,像小孩子描字帖的水平。
3日上午,蘇富比拍賣公司對上博專家的學術報告做出回應,措詞激烈地表示不同意文章中的觀點,堅決認為《功甫帖》為蘇東坡真跡,并且將在10天內對文章內容做出回應。可以想見,雙方將展開實質性的學術交鋒。
一位資深拍賣界人士對記者表示,“要判別《功甫帖》真偽,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鑒定中國古代書畫從來就非易事。”因為,越是年代久遠的名人書畫,存世量越是稀少,因此可以用作學術鑒定“參照”的坐標也就越不清楚,給真假鑒定帶來很多挑戰。
學術、市場能否走向良性互動?
此次《功甫帖》事件中,另一個備受爭議的焦點議題在于:公立博物館專家為保持學術品質,不為利益方背書,從不介入市場鑒定,這已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上博專家此番為何高調“打市場之假”?
對此,上博曾有婉轉解釋,稱這次研究報告并非故意為之,而是在研究館藏《劉錫敕》時發現它與《功甫帖》作偽手法如出一轍。
一些拍賣界人士對此持保留意見。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表示,近期蘇軾《功甫帖》真偽之爭引發公眾關注,學術干預市場引發激烈反彈。
劉尚勇指出,學術鑒定和市場鑒定的標準不同。學術研究出于公益,不避對錯,鼓勵爭鳴,經常反案;市場鑒定卻要維護私人利益,動則傷筋動骨。兩者“交鋒”需要慎重,此門一開,學術很可能會為利益背書。
但更多文化界人士認為,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文物打著“國寶”旗號自我包裝炒作、以求行銷于市場之時,公立博物館理應打破沉默,承擔文化責任。
上海一家媒體藝術評論主編顧村言撰文稱,國有文博機構是納稅人供養的機構,在事關文化底線的事件中,需要有所擔當,更需要“理直氣壯”地發聲。
事實上,學術鑒定和市場鑒定本應有所交集,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敬畏。正如馬未都所說,“《功甫帖》的鑒定對業內是大考,雖九字也包含氣象萬千,不是隨便一個真字或一個偽字可以終論的。我們作為后來人,無論站在何種角度,在傳統文化面前都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海外回收“國寶”會否趨于理性?
耗資數千萬“回流”的蘇軾《功甫帖》如今疑云重重,其中折射出的“海外淘寶”風險之大,已足以給中國民間藏家、企業家帶來警醒。
《功甫帖》事件發生正當其時,因為蘇富比、佳士得等海外拍場,如今已成為中國文物回流的一個重要渠道。
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通過拍賣業回流中國的文物高達10多萬件。海外回流文物成交率高,價格也高。而在海外回流文物中,中國書畫又占“大頭”。2011年,源自海外的142件千萬元以上級回流文物中,中國書畫就達109件之多。
毋庸置疑,這其中既有國之瑰寶,也有欺世盜名的假貨。2009年圓明園獸首拍賣轟動全球,在“國寶”光環和民族感情的激勵下,僅兩個鼠首、兔首就拍出了近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對此,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生前曾經直言圓明園獸首難稱國寶,“其實只是一個建筑構件,最多價值十多萬元。”
也有一位資深藏家對記者感慨,“現在去海外買‘冤大頭’東西的情況,比比皆是。有些號稱上億元的‘國寶’,也假得不能再假。”
無論如何,中國實力雄厚的民間資本高調沖向海外“淘寶”的土豪姿態,確實已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連鎖反應。無論這個《功甫帖》是真是偽,它都將在中國收藏史上留下一個坐標,提醒人們: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國需要有文化鑒別力和優雅的姿態,需要顯示自己的眼光和眼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