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大戰”影評人說明啥?
近日,馮小剛就《私人訂制》遭到負面評價而對影評人開罵,再一次使他陷入強大的社會輿論漩渦。馮小剛直言不諱地表示了對新片《私人訂制》的滿意和自信,同時猛烈炮轟影評人對作品的無知和盲評。這一事件從表面看去,只是關于一部電影優劣的論爭,但實際上折射出的,是當下文藝批評與創作實踐之間的某種尷尬關系——本應相輔相成,何以卻勢如水火?
其實,任何一個人都知道,只有優點沒有缺陷的藝術作品是不存在的,正由于此,文藝批評的存在價值才得以彰顯,作用才得以發揮。近幾年,國產電影一直保持高歌猛進的發展步調,但是票房高熱的背后卻隱藏著品質與價值的隱憂。《小時代》《富春山居圖》等影片的巨大爭議都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面對批評之聲,創作者應當具備一種氣度和情懷,虛懷若谷,讓創作不斷進步和超越。馮小剛的粗魯言行,的確有失身份,有損形象,令人大跌眼鏡。但這一事件暴露出的,卻也不僅僅是創作一方的問題,批評者的權威性和說服力下降,有些言論難以令人信服,也是事件反映出的另一個問題。
當前一些文藝評論,對文藝作品進行的的確是浮光掠影和隔靴搔癢式的批評,評述觀點既沒有說服力,更缺乏建設性,以至于遭到不少主創人員的質疑和反諷。有些評論者根本沒有親自觀看和閱讀文藝作品,而是單靠道聽途說就對作品進行評論,甚至有些評述前后矛盾,無法自圓其說。有些文藝評論不堅守客觀性原則,而是無度地奉行經驗批評、主觀批評和片面批評,有的人用牽強附會和形式主義的觀點遮蔽文藝作品的綜合價值,將批評準則極端化,全盤否定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而與之相反,又有少數評論者被紅包評論裹挾了良知和責任,用溢美之詞和夸張手法肆意放大作品的優點,極力掩蓋作品的缺點,用云山霧罩的理論詞匯來迷惑人們的視線,將評論環境攪得渾濁不堪。倘若照此發展下去,文藝評論與創作實踐兩大陣營的矛盾只會愈演愈烈,文藝評論將遭受創作主體乃至群眾的更多質疑和抗拒。因此,在批評馮小剛面對批評的態度的同時,馮小剛對當下部分影評人乃至評論圈指出的一些缺點、弊端,也應該引起深思。
一言以蔽之,文藝評論是推動藝術良性發展的必要手段,健康的評論不僅能夠為文藝作品把脈號診、祛病療疾,還有助于創作的提升、飛躍,而不健康的評論方式和評論風氣,則不但不能讓創作方信服與接受,于創作本身更是無益無助。因此,盡快提升文藝評論的權威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建立科學的健康的評論機制、體系、環境,讓“馮小剛們”對評論不再“不屑”,實是當務之急。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