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2013:文化的要年,創作的小年
“要”在何處
對于文化來說,2013年是未來五到十年文化文藝發展的關鍵之年,8·19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文化工作的兩個重要會議,會議精神和形成的文件是新一屆政府關于文化的性質和職能、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建設的思路和目標的指導性意見。
由于中國社會發展欠賬過多,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建設成為最大的政治。隨著物質的豐富,市場的成熟,中國社會逐步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商業社會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變的同時,人倫關系,價值觀,道德精神,隨之也發生了巨變。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今天看來,這兩對名詞具有了突出的現實感。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地位在世界格局里的改變,一個成熟的文明大國需要輸出怎樣的價值觀,也成為中國社會從上到下的焦慮核心。價值觀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各種有形無形的文化文藝形式是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文化文藝也就從一段時間以來自甘認領的“邊緣”位置回到價值建設的重要角色。
具體而言,我國的文化文藝發展正在經歷一次陣痛,即如何實現中國當代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眾所周知,一個民族的文化現代化是一個不能停止的過程,文化的現代化才能將一個民族帶入真正的現代化。結合過去的經驗,我國在文化現代化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走了不少彎路,甚至是錯誤的路。文化的搖擺性十分突出,文化的本體和本質在激進、冒失和偏見、謬見中不斷地迷失。
明確本體,澄清理念,溝通共識,提出文化復興和中國夢目標。道路明確,目標明確,從文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角度,2013年成為文化要年。
“小”在何處
當然,單純從文藝各類型創作呈現的效果而言,2013年倒是通常意義上的小年。各種新作品雖然數量大,創作和傳播更加類型化、分眾化,青春文學和青春影視比率增加,但是普遍認可、共識度大的精品力作不多,有歷史突破性的事件和人鮮見。莊稼收成有大年和小年,有經驗的老農知道,大年固然可喜,小年也不足為憂,小年的意義在于修整、滋養,為今后的生產調整方向。文藝生產和傳播更是如此。
當然,其中一些行業特別是文學和影視,特征性十分明顯,變化值得關注,有可圈點之處。
1、文學:虛構不敵非虛構。
“文學有什么用”,這個問題在作家莫言獲得“諾獎”之后,已經很少再有懷疑和討論。相反,從電影、電視劇到戲曲、曲藝,大家都疾聲呼吁文學在場,認為是文學缺席導致藝術倒退。2013一整年,圍繞莫言,各種儀式方興未艾,各種爭議也此起彼伏。無論表達成什么模樣,中國文學找到比肩世界的自信,有人甚至在為中國的下一位諾獎獲得者預設鋪墊。
與輿論相呼應,今年1000多部長篇小說出版,《繁花》、《日夜書》、《七天》,等等,虛構文學的天空,老樹們紛紛開花。《出梁莊記》、《印度記》,非虛構重拳出擊。詩歌的動靜很多,詩人“跨界”寫作引人注目,比如于堅的散文《印度記》,正了散文寫作的路子。相比較而言,大家曾經寄予厚望的網絡文學,反而亮點少了,關注的人少了。
2、電影:“70后”的天空
與文壇“70后”被集體忽略不同,“70后”是電影的主力。 可能因為電影是智力活動,也是體力活,而一個人的智力和體力以及經驗的綜合指數最高值,大約是35歲到 45歲這個年齡段。今年的幾部關注度高的電影,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圖》、《小時代》、《無人區》,基本是“70后”執導筒,“70后”演“70后”或“80”后。大的成就或者說經典性成就雖然談不上,但是,這一代的人優點也暴露無遺,即理想主義、文化情結與市場嗅覺、國際視野調和勾兌得幾乎沒有縫隙。從今天的勢頭看,今后十年,應該可以期待他們中能夠出大家和大師。
3、電視:回歸人倫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有安身之所,包括親情、愛情、友情等在內的人倫關系應該是受到鼓勵和支持的。人是情感之源,關注人,關注人倫的變化,是文藝作品接地氣、深刻性所在。《爸爸去哪兒》、《老有所依》、《我們結婚吧》,等等,形式或是綜藝節目,或是電視劇,但都回到了人自身最基礎的情感需求層面。這些作品收視率很好,說明了受眾最終還是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感興趣。(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劉瓊)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