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膠州:非遺文化走出深閨 呈現生命力
近日,記者走進山東青島膠州大同小學的排練教室,看見六年級2班的張沖正在和同學們一起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課。只見臺上的張沖一襲青衣,粉面桃腮,顧盼有神,說的臺詞正是膠州茂腔傳統戲《東京·趙美蓉觀燈》。
膠州的非遺文化正走出深閨,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級保護體系 培養非遺傳人
2006年,膠州秧歌、茂腔雙雙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膠州八角鼓、剪紙等也成為山東省級非遺。
為了將非遺傳承工作落到實處,膠州開展了全面普查工作,初步建立起國家、山東省、青島和膠州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先后認定非遺傳承基地21處,為40多名非遺傳承人建立了檔案。從2005年起,膠州市政府每年撥付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非遺項目傳承和保護。
為了培養傳承人,當地政府還實施了定向培養計劃,開辦秧歌、茂腔藝術班,以中學生為主,由傳承人關門培養,學生畢業后可優先進入文化部門工作。不久前,以這個藝術班為主體表演的廣場舞《豪情鞭鼓俏秧歌》先后斬獲山東省星光獎一等獎和“十藝節”群星獎。
膠州還對活躍鄉間的莊戶劇團進行大力扶持和引導。青島明光茂腔劇團是土生土長的莊戶劇團,“除了排練,就是演出,一年下來能演300余場。”劇團團長法秀花說。“像明光這種規模的莊戶劇團,膠州市有30多個。至于秧歌隊,800多個村,村村都有。這些劇團在得到鎮、村的共同認定后,演一場可獲得文化部門2000元的補助。”膠州市文廣新局局長于敬軍說。2013年,膠州市進一步提高了扶持資金。
非遺走進校園 娃娃扭起秧歌
“三年級開設秧歌課,四年級開設茂腔課。學校還設有秧歌、茂腔兩個興趣小組,除了校內藝術老師教授外,我們還定期邀請專業劇團的專家和民間老藝人現場指點。”大同小學校長戰德銳對記者說。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開始,膠州就全面啟動了非遺進校園工作,全市126所中小學均開設了非遺基礎課程或選修課。膠州還專門編寫了適合學生使用的《膠州秧歌教材》,錄制教學視頻,組織全市音樂舞蹈老師進行專門培訓,并每年組織一次全市中小學生秧歌比賽。
北關街道的歐堡小學是膠州剪紙傳承基地,剪紙成了學校的校本課程。“我每周來一次,教孩子們剪些新圖案,孩子們可喜歡呢。”膠州剪紙藝術研究會秘書長、65歲的民間剪紙傳承人郭維全說。
非遺融入城市 百姓熱情參與
非遺傳承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膠州每年都舉行全市秧歌大賽,已連續舉辦了近20年;同時,作為“中國秧歌之鄉”,這里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秧歌節,目前已成功舉行了3屆。
據介紹,近幾年來,膠州先后投入10億元用于非遺保護設施和項目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中國秧歌城、市民文化中心非遺展廳、會展中心大劇院等。非遺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每個角落,在膠州乘坐過公交車的市民都有體會,等車間隙一點也不覺得寂寞,候車亭里琳瑯滿目的茂腔、秧歌和剪紙人物介紹,令人賞心悅目。
在膠州農村,政府統一要求每個社區文化中心都要建設不小于30平方米的非遺展室,傳承人可長期在此辦班授藝。政府還投資100萬元,在膠州秧歌的發源地東小屯村,建起全國首個村級秧歌博物館。
政府的支持引導和百姓的積極參與,使膠州的非遺傳承進入良性循環,傳統文化走出深閨,呈現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