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鼓書文化的“桃花源”——常德鼓書的精彩及其啟示
立式表演鼓書藝人俑和坐式表演鼓書藝人俑,珠聯璧合,相映成輝,雙峰并峙,把鼓書表演的精彩瞬間永遠地定格為中國藝術的里程碑和紀念碑,使中國曲藝彪炳千秋。
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鎮天回山墓出土了一件高53厘米的東漢陶塑說書俑。這件后人稱為坐式說書俑的陶塑,塑造了一位生動、活潑、傳神、幽默的說書人形象,他身材短胖,上身裸露,兩肩上聳,大腹如鼓。左手環抱小鼓,右手握鼓槌直伸前臂;左腳赤足曲蹲,右腳赤足前踢高翹,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張嘴嘻笑,一副夸張表演、精彩說書正至絕妙之際的模樣。這尊造型夸張,人物神態逼真傳神,藝術手法極富想象力與感染力的陶塑作品,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中國藝術史的巔峰造型,既顯示了兩千余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高超技藝,也真實展現了中國曲藝表演在兩千余年前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水平。
這個陶俑曲藝人就是我國古代的鼓書藝人。這個說書俑或準確說是鼓書俑造像和形象從此成為中國曲藝的藝術象征和藝術代言人。事實上,中國鼓書也稱得上是中國曲藝最具經典性、象征性和代表性的曲種。
1963年,四川郫縣再次出土東漢立式說書俑。這個高66.5厘米的泥質紅陶俑,赤裸上身和雙足,縮頸扭腰,左手捏鼓,右手握槌,似正敲鼓,雙眼瞇歪,大嘴齜咧,一臉滑稽,圓肚前撅,臀部后翹,表情豐富,姿態幽默,表演生動,體態夸張,十分突出地表現出鼓書藝人的精彩演出。這件立式表演鼓書藝人俑和前述坐式表演鼓書藝人俑,珠聯璧合,相映成輝,雙峰并峙,把鼓書表演的精彩瞬間永遠地定格為中國藝術的里程碑和紀念碑,使中國曲藝彪炳千秋。
時光荏苒,數千年彈指一揮間。在流傳了幾千年后,中國大地上的曲藝品種成千數萬,多姿多彩,百花爭艷。鼓書以它豐富的品種、獨特的樣式、廣泛的分布,成為中國曲藝的一枝不敗的奇葩和一個古老的傳奇。
湖南常德就是我國鼓書文化版圖中的一個標志性的文化地理,也是中國鼓書和中國曲藝的一處神奇的“世外桃源”(相傳常德正是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之所在)。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