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筆:站在哲學巨人的肩膀上遠望
站在哲學巨人的肩膀上遠望
——談談黑格爾哲學的現實意義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哲學結束了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時代。黑格爾去世后,西方現當代哲學家大多對其哲學采取批評的態度,但正如他們當中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西方現當代哲學離不開黑格爾,許多偉大的哲學理論都源于黑格爾。在我國,20世紀初就有一些學者致力于黑格爾哲學的介紹、翻譯和評論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哲學界一方面批判黑格爾哲學,另一方面強調吸收其“合理內核”。改革開放以來,哲學界逐漸由重視西方古典哲學轉向注重西方現當代哲學的介紹與評論。雖然黑格爾哲學地位遠不如從前,但一些學者對黑格爾哲學的興趣與研究卻比以前更加濃厚和深入。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黑格爾名聲的浮沉,其思想影響的起伏,都說明其哲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即使是在它遭到反對的時候。黑格爾哲學體系之龐大、著述之宏富、思想內容之廣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學史上都是罕見的。盡管他文筆晦澀,增加了人們對他的哲學作整體把握的難度;特別是對于不懂德文的我國讀者來說,這種難度當然更大一些。但只要耐心琢磨、仔細玩味,它必能給我們提供許多啟迪和教益,使我們能夠站在這位哲學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黑格爾哲學既重視現實又超越現實
許多人批評黑格爾哲學過于重視抽象的概念體系,有脫離現實之弊。我認為,對這個問題應作全面、辯證的分析。事實上,黑格爾一方面強調概念的先在性和純粹性,另一方面非常重視概念的具體性和現實性。
黑格爾明確表示,無時間性的“純粹概念”不能脫離有時間性的人類歷史。不過,他又承認一個無時間性的邏輯概念的王國存在,這就始終會面對有時間性的環節如何與無時間性的環節統一起來的問題。用黑格爾《自然哲學》中的話來說,就是有時間性的“持久性”與無時間性的“永恒性”的鴻溝如何填平的問題。無論黑格爾怎樣強調認識和歷史的“持久性”,最終還是回避不了如何由“持久性”一躍而到“永恒性”、如何由現實的具體事務一躍而到抽象的邏輯概念的問題。由于黑格爾把抽象的“純粹概念”奉為哲學的最終領域,用普遍概念的王國壓制了具有“持久性”的現實世界,他的哲學被西方現當代哲學家貶稱為“概念哲學”或“傳統形而上學”的集大成者。但無論如何,黑格爾哲學既是傳統形而上學的頂峰,又蘊涵和預示了傳統形而上學的顛覆與西方現當代哲學的發軔。這就是黑格爾哲學中所包含的重視具體性和現實性的方面。
黑格爾早年就很重視現實和實踐,但這遠非安于現實,而是與改造現實的理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為此,他早在而立之年就明確表示,要“從人類的低級需求推進到科學”。這一宏愿,就是要把實踐經驗提高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以指導實踐、改造現實。黑格爾在1816年海德堡大學講授哲學史課程的開講詞里有這樣一些話:一段時間以來,人民過多地忙碌于現實利益和日常生活瑣事,“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阻遏了我們深切地和熱忱地去從事哲學工作,分散了我們對哲學的普遍注意”,“我們可以希望……除了政治的和其他與日常現實相聯系的興趣之外,科學、自由合理的精神世界也要重新興盛起來”。為了反對先前輕視哲學的“淺薄空疏”之風,我們應該“把哲學從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來”,以便在“更美麗的時代里”讓人的心靈“超脫日常的興趣”,而“虛心接受那針對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虛心接受的態度去觀察并把握那最高的東西”。黑格爾建立龐大的哲學體系,目的顯然是為改造現實提供理論的、哲學的根據。黑格爾的這些話是在近200年前講的,但對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示意義。針對當前一些人過分沉溺于現實欲求的不良現象,哲學要既面對現實、又超越現實。“超越”不是放棄,而是高出之意。
黑格爾哲學揭示人的自由本質,以追求自由為人生最高目標
黑格爾哲學體系包括三大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改革開放以前大約30年里,我國哲學界一般都只注重他的邏輯學思想,這是受了列寧《哲學筆記》以評述其邏輯學思想為主的影響。其實,黑格爾雖然把邏輯學看成講事物“靈魂”的哲學,而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不過是“應用邏輯學”,但這只是就邏輯學所講的“邏輯概念”與自然現象和人的精神現象相比是“邏輯上在先”而言的。與此同時,離開了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純粹概念”,邏輯學必然失去其為靈魂的意義,而成為無血無肉、無所依附的“幽靈”,不具現實性,而只是單純的可能性。
黑格爾明確承認“自然在時間上是最先的東西”的事實,是因為它具有一種與人的精神相對立的外在性。人的精神性的本質在于克服自然的外在性、對立性,使之包含、融化于自身之內,充實自身,這也就是人的自由本質。黑格爾認為,精神的最高、最大特征是自由。所謂自由,不是任性。“自由正是精神在其他物中即在其自身中,是精神自己依賴自己,是精神自己規定自己”。所以,精神乃是克服分離性、對立性和外在性,達到對立面的統一;在精神中,主體即是客體,客體即是主體,主體沒有外在客體的束縛和限制。精神所追求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主客對立統一階段而達到最高的對立統一體,這是一種最高的自由境界。黑格爾由此認為,精神哲學是“最具體的,因而是最高的”。黑格爾哲學體系所講的這一系列大大小小對立統一階段,體現了人生為實現自我、達到最終的主客對立統一的最高自由之境所經歷的漫長曲折的戰斗歷程。這對把主體—自我湮沒于原始、樸素、渾沌的“天人合一”中而忽視精神性自我的自由本質的中國傳統哲學來說,能起到一定沖擊作用。
“辯證的否定性”是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黑格爾認為,克服對立以達到統一的動力是否定性。這種否定性不是簡單拋棄、消滅對立面和舊事物,而是保持又超越對立面和舊事物,他稱之為“思辨的否定”或“辯證的否定”。黑格爾辯證法的實質,就在于這種否定性。沒有否定性,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就不能實現人的自由本質。我認為,今天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用得著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否定性概念。辯證法“喜新”,但并不“厭舊”,它所強調的是在“舊”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改造、提高,從而獲得前進。中華文化要振興、前進,就得講辯證哲學,就得有否定性的動力。
(本文系作者為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黑格爾著作集》中文版所寫的《總序》,本報發表時略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單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