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聞還會“斷篇”嗎?
近段時間,各方面加大信息公開新舉不斷。這些令人欣喜的新動作,讓公眾有了更多期待
我們的新聞還會“斷篇”嗎?
插圖:人民視覺
回顧2013年,一批曾引起公眾強烈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得到妥善處理,但也有一部分“斷頭”“爛尾”,不了了之,成為令人詬病的“斷篇新聞”,讓人們不禁要問:“斷篇新聞”是如何斷的?又如何讓新聞不再“斷篇”?
12月以來,政府部門加大信息公開新舉不斷:遼寧省建立“網絡回應人”制度,專人及時回應公眾提問;農業部建立健全涉農輿情回應機制;四川省省、市政府部門年內將全部開通政務微博……
這些令人欣喜的新動作,讓我們對新聞不再“斷篇”有了更多期待。
網絡特性讓公眾“健忘”
新媒體的出現不斷刷新“新近”的定義,從當日新聞到當時新聞,新聞事件正在加速更新
來看一篇“斷篇新聞”的誕生。
今年8月11日22時,@北京晨報發布微博“樓頂建超標別墅 屋主自稱不怕告”,輿情發酵。次日,隨著網友轉發,“北京空中別墅”成為網絡上的熱議話題。新華網對事件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全面報道,該新聞被新浪、騰訊等網站轉發,單篇文章轉載達到756次之多。13日,傳統媒體迅速跟進,媒體報道呈密集態勢。新京報刊發文章揭秘違建主人身份。都市快報、重慶晨報、錢江晚報等媒體均就此發聲,一時間輿論沸然……如今,4個多月過去了,新近的熱點滿眼都是,曾經的這個熱點成為媒體上無聲無息的斷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說,“從該事件中可以看出,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熱點新聞的主要消息源和公眾討論平臺”。
新媒體的出現不斷刷新“新近”的定義,從當日新聞到當時新聞,新聞事件正在加速更新。正如專家所總結,網絡成為大多數熱點新聞的來源,然后新聞經網絡擴散形成輿論熱點,加速傳播速度。
求新奇快、關注度和點擊率,成為許多網絡新媒體的第一要務。
“新媒體的局限在于,往往注重把新聞傳播出去,不注重傳播效果;如做碎片化報道,受眾難以形成邏輯上的完整認識?!标惒P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也認為,受眾關注時大量報道,而熱點降低后則減少甚至不報道,正是網絡媒體的一個典型特點。
新聞事件加速更新換代的同時,也加劇了公眾注意力的變更和轉移,變得“健忘”?!敖髂喜匆聶C絞死女童案發生后,有多少人還記得山西被挖眼男童?當重慶女孩電梯暴打男嬰事件發生后,又有多少人記得洗衣機絞死的兩個女童?新的熱點出來后,上一個熱點迅速被拋諸腦后?!比嗣窬W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說。
除了網絡媒體特征,他從三方面分析了“斷篇新聞”的產生原因。首先,在一些突發事件和敏感議題上,有的地方抱著遮和瞞的心態,擔心媒體報道和網絡曝光會影響地方形象和自身形象,會影響一方穩定;第二,在一些突發事件和敏感議題上,網民和政府部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對事件性質的判定也有不小的差異;第三,輿論熱點具有流動性。
主流媒體應發揮更大作用
專業媒體要為網絡信息把關,為網絡傳言去偽存真,為網民情緒扶正抑偏
相對于新媒體消息源和討論平臺的功能,傳統媒體則更多扮演了信息的接力者——核實信息,推動事件真相出爐。比起新媒體,傳統媒體成為對相關部門的主要接口,而新媒體更多是對接公眾。因此,傳統媒體應當更自覺地承擔起責任,阻止“斷篇新聞”發生。
“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能夠進行權威求證、進行深度報道,并給出專業的解讀、評論;能夠做專業的跟蹤報道,更加注重報道的全局性和平衡性?!苯嫫秸f,“傳統媒體也應注意采訪技巧,例如對事件要專題化、聚合化,讓公眾能夠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相對完整的了解。如有關部門拒絕采訪,可以把這一事實寫進報道,雖不能給公眾答案,但能夠看出相關部門的態度”。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劉津提出,“對于公眾關切的新聞,首先媒體要做到持續跟進,其次不僅僅是報道現象本身,而且著眼于如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如何推動社會的進步”。
傳統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都理應在告知公眾真相、輿論監督等方面有所作為。就具體特點來說,新媒體更加注重的是事實或現象本身,且易受情緒影響;而傳統媒體則更能夠在全局范圍對事件進行評估,更多考慮平衡性、全局性,且更注重于提出可解決的方案。
祝華新認為,新聞專業媒體要為網絡信息把關,為網絡傳言去偽存真,為網民情緒扶正抑偏。在新聞傳播和輿論發酵的過程中,新聞專業媒體是一個最重要的節點,其公信力和影響力超過大V,需要發揮專業媒體實地采訪和理性評論的職能,媒體不能成為網絡帖文的印刷版,媒體評論不能成為激進的網絡“意見領袖”和民粹的尾巴。阻止新聞“斷篇”,新聞專業媒體理應發揮更大作用。
有關部門須回應公眾關切
需要尊重民意,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對于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做到遇疑有復
如何使新聞不再“斷篇”?這固然與媒體的報道相關,但歸根結底解決問題的鑰匙還是掌握在相關部門的手中?!懊襟w的作用在于發現問題,而非解決問題。”陳昌鳳強調,“在某種意義上,這個時代媒體更需要回歸自身,警惕媒體審判等現象的發生”。
事實上,相關部門也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但在實踐中做得不夠。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劉萬永總結了有關部門回應突發公共事件的三種方式:一是拖字為上,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二是雖然回應,但是避重就輕;三是能夠查清事實,公布真相,并依法處理。
在洗衣機絞死女童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昌公安的每一次通報都讓公眾對政府的評價提高,而中間的一段拖延則導致之前建立起來的公信力受損。相關部門的每一次及時回應都是對自身影響力的提升,每一次回避都是對自身影響力的削弱。
“針對有關部門的‘拖’字訣,關鍵在建立‘問政’機制,形成‘問、辦、評、改’的處理流程?!眹倚姓W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雷強認為,媒體尤其要起到“問”的作用,對公眾關切的問題不斷追問;而相關部門針對追問進行“辦”理;但“辦”不是最終結果,接下來還要“評”,對事情處置進行評價,且這個評價不能由相關部門自己評判,而要請媒體、公眾等第三方來評判;最重要的,相關部門要從事件中尋找規律,改正不足,“吃一塹,長一智”,使得信息有效有序流動。正如大禹治水,要善于引導,而不是一味控制。
消除斷篇新聞,需要尊重民意,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對于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做到遇疑有復。雷強提出,政府公布的信息要注重“起承轉合”,每個事件都要有開端、有發展過程、有起因、有解決辦法。
事實上,促進政府信息公開的步伐已大大加快。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而10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中,從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機制建設、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對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指導要求。這些要求,正在化為方方面面的行動,讓政府信息公開不斷提速。相信這些要求和行動,會讓“斷篇”新聞離我們越來越遠。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