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延續2500多年侗族大歌,誰在唱誰在聽

      時間:2013年12月17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郝迎燦

      延續2500多年,依靠口傳心授,目前僅在部分侗寨傳承

      侗族大歌,誰在唱誰在聽

      楊秀珠在教孩子們唱侗族大歌。記者 郝迎燦攝

        循著侗族大歌的旋律,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歷經2500多年的口傳心授,這種多聲部、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不僅延續著一個民族的天籟之音,更承載著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然而,時光的蹉跎與文化的入侵,正漸漸碾壓這“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即便頭頂“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也似乎難逃失傳與衰落的命運。侗族大歌,今可安好?本報記者日前走訪貴州三地侗寨,對這一古老民族音樂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

        ——編  者

        侗族大歌是我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目前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的部分鄉鎮。據統計,這個流行區總面積有10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0萬左右。

        “即便在流行區內,也不是人人都會唱侗族大歌。”侗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坦言。

        記者走訪了黎平、從江和榕江三地,發現目前仍在傳唱侗族大歌的村寨主要有三種:一種受到現代化沖擊比較厲害,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發生改變,面臨失傳;一種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寨仍較好維持著唱大歌的舊有習俗;還有一種則是政府積極干預,某些村寨被作為旅游區保護起來,侗族大歌已演變為一種文化商品。

        黎平縣九龍村

        受外來文化沖擊大,年輕人唱歌漸少,部分侗歌瀕臨失傳

        在貴州黎平縣,侗族人口占到72%以上。走在永從鄉九龍村,迎面而來一股混雜的氣息。村里的主干道正在鋪水泥,幾戶人家在蓋新房,層層壘起的磚墻夾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木樓之間,與原有村寨的味道有些格格不入。

        村中的鼓樓曾兩度被大火燒毀,自1982年重建后已然老態龍鐘。而這里,早已不再是侗族村民唱歌、對歌的所在。

        “以前農閑的時候,寨子里組織男女兩支歌隊和其他的寨子相互走訪對歌,進寨門之前要唱攔路歌,然后分散到各戶去吃飯,飯席上唱敬酒歌,飯后再到鼓樓里去對歌。”村民吳志成今年69歲,是省級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對上世紀80年代的場景記憶深刻。他說,這種以對歌為形式的相互拜訪在侗寨被稱為“吃相思”,意在增進相互之間的情誼和交往,“可如今,‘吃相思’早已難得一見,也就在過年時熱鬧熱鬧。”

        衰落的不只是“吃相思”,還有“行歌坐夜”。“這是侗族男女之間的一種交往方式,一般侗族人家不給女孩子單獨安排房間,而是幾個關系好的住在一起,到晚上,男孩子就抱著琵琶、牛頭琴去敲門,圍著火塘邊唱歌邊干點零活,很多人就是在唱歌中彼此有了好感才成為夫妻的。”黎平縣文物局局長陸錦宏說,“不過現在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跟漢族沒什么區別。”

        69歲的吳品仙,在黎平這個民族自治縣,是唯一一名國家級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受外來文化沖擊很厲害,唱大歌的人就少了。”

        鄧敏文曾在自己的老家、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和竹坪村做過調查,會唱3首侗族大歌以上的中老年人(30歲以上)占該年齡段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會唱3首侗族大歌以上的年青人(16—30歲)只約占該年齡段總人口的20%。

        “這些所謂會唱侗族大歌的中青年人,絕大多數都只會唱那幾首近年來極力推廣的、短小的‘流行大歌’,如《蟬之歌》、《大山真美》等,這些只是侗族大歌的一點皮毛。”鄧敏文說,“更深層次的侗族大歌經典作品已經很少有人會唱了,只有那些七八十歲的老歌師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片段。”

        聽老人們介紹,侗族大歌是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并無文字記錄。“漢人有文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吳志成如今將精力放在侗族大歌歌詞的搜集整理上,已經寫了幾本歌本。不過,由于是用漢字記侗音,也沒有曲調,真正能識得其中奧妙的也就他和為數不多的幾個徒弟。他不禁擔心,如果有一天像他這樣的老歌師不在了,也就意味著部分侗族大歌的失傳。

        榕江縣宰蕩村

        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由歌師句句教唱,保持侗歌原始味道

        相較于九龍村,深處山坳、交通不便的宰蕩村,倒是比較充分地保持著侗族大歌的原始味道。

        這個位于榕江縣栽麻鄉的村寨,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去年才通了一條窄窄的水泥路。

        58歲的歌師胡官美坐在自家木樓里,“現在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會唱侗族大歌,不會唱的一般都是從別的寨子嫁過來的。小孩子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不過回來還會唱。”

        作為侗族大歌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胡官美家是村子里有名的侗歌之家。她的女兒楊秀珠曾在青歌賽中獲得銀獎,如今在村里的小學教數學和科學,每周還要在下午放學后教兩次侗歌課。“孩子們喜歡唱歌,雖然平時課時挺多覺得挺累,但還是盡量教他們唱一會兒。”

        每到晚上,胡官美家就成了寨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二三十個孩子坐滿了不大的堂屋。除了簡單的兒歌,胡官美和女兒、兒媳有意識挑選幾個年紀較大的孩子,教他們一些多聲部的歌曲。孩子們不知道該在哪個部分接上來,3位歌師便每人指揮一部分,一句句帶著孩子們唱。

        經過長期的教唱,楊秀珠已經總結出經驗,“先教念歌詞,教一句學一句,直到背得滾瓜爛熟;然后教全體隊員學唱低聲部,教他們輪流換氣,保持聲音平穩,然后再教高聲部。我會選嗓子最好的組成一支歌隊。”

        孩子們散了之后已是晚上8點多,這時大部分人家剛剛吃完晚飯。村里的大人們聚到鼓樓下,因為轉天從江的一個村寨要來“吃相思”,需要提前排練。“女歌隊好找齊,男隊就比較麻煩。”胡官美說。

        從江縣小黃侗寨

        侗寨變旅游區,村民組建歌隊搞演出,靠唱歌已可謀生

        在從江縣高增鄉的小黃侗寨,侗族大歌則呈現另一種面貌。這個四面環山的村寨,被譽為“侗歌之鄉”,早就名聲在外。因為節假日游人較多,村里按60元的標準收門票,將侗歌當成一種謀生手段。

        村口是今年剛完工的廣場,有半個足球場大小,中間聳立的鼓樓也是新建的。“修這個廣場是因為一些大型的表演、節慶容不下那么多人。”42歲的村民吳榮德為了滿足游客聽侗族大歌的需求,專門成立了一支歌隊。“不只是唱大歌,還有歌舞表演。”吳榮德說,演一場1000元,一年下來大概有150場,但收入還是太少,“歌隊有34個人,收入按人頭均分,還有15%要上交到村里面。”

        據吳榮德講,在小黃侗寨,人人都會唱侗族大歌,這是其他寨子比不上的。“也有年輕人到外面去打工,有200多人,但都是做唱歌表演,有的在州縣的歌舞團,有的自己組建歌隊承接表演任務。”

        賈木蘭是小黃侗寨有名的“十姐妹”之一,她們曾在2005年參加“多彩貴州”歌唱比賽,奪得最高獎項“金黔獎”。此后,便一直忙于當地政府組織的外出宣傳表演。她說,平時也會教自己的孩子一些歌曲。“等孩子長大了,學習任務重了,可能就沒多少時間再來學唱大歌。”

        “過去教歌、唱歌都是為了自娛自樂,不計報酬。如今,在市場經濟的驅使下,人們既要考慮社會效益,也要考慮經濟效益,教歌、唱歌逐步變成一種謀生手段。”鄧敏文說。

        “侗族大歌已經走出侗鄉,受眾的多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侗族大歌必然將從臺下走到臺上,從民間走進學校,從鄉村走進城市,從單一走向多樣。”對于侗族大歌的未來,鄧敏文如此預測。


      (編輯:孫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播放亚洲男人永久无码天堂 |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13小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免费| 无码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在线|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无码区日韩特区永久免费系列|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avtt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