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不是“表演”,而應是生活所需
2013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小步快跑”推動舞蹈普及
舞蹈不是“表演”,而應是生活所需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近日閉幕了。從10月23日蒙特卡洛芭蕾舞團以《羅密歐與朱麗葉》《天鵝湖》揭開帷幕,到云門舞集2《斷章》、西班牙國家舞蹈團弗拉明戈精選、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吉賽爾》、丹麥國家舞蹈團爵士歌舞《愛之歌》以及中國舞蹈作品《情·緣》《生長》《香格里拉》,這一屆的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可謂開場經典、收官震撼,過程也是精彩紛呈。
去年此時,國家大劇院舉辦首屆舞蹈節,當時的平均上座率就高達79%,個別劇目更達到了100%甚至要加座。今年雖然舞蹈節融入到“第十一屆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中,舞蹈給觀眾帶來的沖擊依然強烈。當代氣息融入到人們熟悉的經典劇目,一開始就給整個舞蹈節打上了“老經典、新呈現”的深刻烙印;再加上中央芭蕾舞團的《堂吉訶德》、北京現代舞團的《春之祭》,經典“新吃”儼然已成為本屆舞蹈節的一大特色。
據國家大劇院透露,舞蹈節期間,芭蕾舞比現代舞的票賣得好,新劇目即便加大宣傳也少有觀眾,許多觀眾表示看不懂。這使得“老經典、新呈現”帶有一種“小步快跑”的普及意味,專業性、普及性兼而有之。2012年,希薇·紀蓮、楊麗萍、譚元元這些舞蹈明星耀亮了人們的眼睛;今年的舞蹈節同樣不缺少明星,卻更以團隊陣容吸引觀眾,比如蒙特卡洛芭蕾舞團和云門舞集。
明星在舞蹈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明星不是舞蹈的全部。當舞蹈褪去了明星的光環,甚至褪去了經典的光環,還有多少觀眾能夠順利地進入到欣賞,恰恰是應該引起注意的。每次舞蹈節,國家大劇院都會舉辦一系列的普及教育活動,受惠的觀眾在不斷擴大,但從大劇院透露的情形看,似乎知識普及和審美培養并沒有很快轉化為更普遍的欣賞習慣。如果說經典和明星是觀眾找感覺的引領者,舞蹈顯然還需要更精細的欣賞培養。
也許,西班牙國家舞蹈團帶來的弗拉明戈精選帶有啟發意義。除了《美狄亞》較為人們所熟悉,普通觀眾對《波萊羅》《法魯卡》其實是較陌生的,但觀眾反響的火爆幾乎讓人錯愕。那種鮮辣中帶著吉普賽特有的流浪式蒼涼,那擺裙的動作、對峙的性感,幾乎活現了吉普賽人的生活史,讓人看到他們走到哪里就跳到哪里的“大篷車”文化。它是真正帶動觀眾進入一種舞蹈生活,而當下的一些舞蹈,包括觀眾的欣賞習慣,卻是把舞蹈和生活割裂開來的。一旦褪去了經典和明星的吸引力,這樣的作品少有觀眾不難理解。
數千年的儒家傳統,強調的是溫柔敦厚,至今依然影響著人們的言談舉止,舞蹈常常是與生活疏離而獨立為“表演”和“欣賞”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云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說:“舞蹈不是用來讓人理解的。我們常常喜歡用文字去思考,要想出一個所以然來,其實對于舞蹈,就像看到天空、呼吸到空氣,你覺得開心就行了。”這一次舞蹈節,云門舞集帶來了伍國柱的遺世之作《斷章》,表達眼睛的獨特觀察,很有感覺氣息。林懷民一直強調感覺,雖然像《流浪者之歌》《九歌》都是從經典文本走出來的,卻都有讓觀眾置身于特定文化現場的感覺。最關鍵的是,它不讓人覺得舞蹈是“表演秀”,而是自覺地認同舞蹈就是生活所需。林懷民認為,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都需要跳出固有的挖掘內涵的思維。
出于對民族性的強調,每次舞蹈節國家大劇院都會推出若干國內舞蹈劇目。去年楊麗萍的《孔雀》和趙明編導的《霸王別姬》十分搶眼,今年的《情·緣》《香格里拉》再次凸顯了這一特色。今年的《生長》和去年的《穿越——三個女人的舞蹈》都帶有國際合作的探索色彩,但其吸引力更在于學術或明星。在保證舞蹈節的多元風格之外,可能觀眾還需要一個找到生活感覺的窗口,就像體驗吉普賽人的“大篷車”文化一樣,發現身邊的舞蹈以及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如何打開這扇窗,也許是未來可努力或期待的。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