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創新思想教育 用長征精神塑造學生心靈
廈門大學創新思想教育——用長征精神塑造學生心靈(教改一線)
《長征組歌》不僅展示了廈大師生深厚的文化內涵,更展示了青年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它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精品力作,又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載體。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楊振斌
被譽為中國合唱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長征組歌》,在廈門大學的改編和再創作下,真正實現了老歌新唱,讓長征精神流入了年輕的心田。
在不久前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6周年之際,廈門大學《長征組歌》專場音樂會在井岡山大學學生會堂和吉安市藝術中心舉行。井岡山的父老鄉親坐在“自家”的會堂和藝術中心,聆聽來自改革開放前沿的廈大師生的傾情演唱,心靈的震撼無與倫比。井岡山大學校長張泰城感慨:“廈大用了一種新的形式,對民族優秀藝術作品進行了弘揚和傳承,使《長征組歌》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和情感的有機結合,是一部高水準的校園文化精品。”
2012年底,廈大著手改編和再創作《長征組歌》,在10首歌曲保持不變的基礎上,融入了朗誦、交響樂、多媒體投影等藝術手段,特別在朗誦詞的創作上進行了新的嘗試,使《長征組歌》更具歷史感和時代內涵。迄今,廈大《長征組歌》已在校內外進行了11次公演。今年6月,廈大《長征組歌》還漂洋過海,登上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和馬來西亞雪隆嘉應禮堂。這是《長征組歌》首次在東南亞被搬上舞臺,兩場演出均座無虛席。7月1日,廈大《長征組歌》在福建大劇院的演出,沒有派票和組織觀看,而是以公益音樂會的形式向社會發售門票,在演出開始兩天前,1300多張門票便售罄。
在用歌聲和音樂打動臺下觀眾的同時,臺上100多名參演師生也被自己、隊友和音樂所傳達的長征精神感動著。對他們而言,過去這大半年的排練、演出經歷,就像一個“微縮”版的長征,他們從中收獲了堅強、勇敢、自信、樂觀和友誼,也從中深刻領悟了長征精神。
參加演出的學生大部分是90后,對長征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歷史教科書上。但是,從參加排練《長征組歌》的那一天起,他們開始真正走進“長征”,也開啟了自己的“長征”之路。長達8個多月的排練,每周3次,一遍遍地摳曲子、背譜子,每次下來都是汗流浹背、腰酸腿疼,但從未有人退卻和放棄,還有不少同學為了不耽誤演出,帶病堅持排練,甚至暈倒在舞臺上。
高強度的訓練帶來最直接的效果是師生們演唱水平的提高,而更深層次的意義,是長征精神悄悄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合唱團成員王夢洋坦言,“長征離我們太遙遠”,自己以前沒有太多的了解,更不用說體會,但這一切都在加入《長征組歌》合唱團后發生了改變,“從組曲中的第一首‘送別’開始,心中的洗禮與震撼,就不曾斷過。伴隨著交響樂,這聲勢浩大的旋律響徹云霄,仿佛戰時分別的場景在眼前。我們就這樣唱著,唱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唱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情感。”
在赴井岡山演出間隙,合唱團師生還瞻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并參觀了黃洋界、小井紅軍醫院、大井毛澤東故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地,還專門前往江西省于都縣長征源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在一個個實地實情實景中,這片紅土地上曾發生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師生眼前,讓大家的思想和心靈受到一次次的震撼和洗禮。未待返還學校,指揮郭偉即給該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樓紅英發來短信,“此次井岡山之行我被深深地感染,希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回校后便馬上遞交入黨申請書!”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