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的評價和需求不能國內國外“兩張皮”
評價和需求
不能“兩張皮”(新評彈·聚焦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④)
最近幾年有個不大令人愉快的現象:各類文藝作品的評獎中,海外獎項在國內的輿論關注度越來越高,不僅各類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老百姓也拿它當個茶余飯后的談資,微博、微信上沒事兒就刷一刷、聊一聊;而一些國內的獎項卻往往門前冷落車馬稀,絲毫沒有因為“近水樓臺”就人氣高漲。如果把這種現象簡單地看成崇洋媚外之風,恐怕還真是有失偏頗,于是有人說,這是由于國內一些文藝獎項的權威性、公信力越來越遭到質疑。
權威性、公信力下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老百姓認為應該得獎的沒得獎,而有的獲獎作品,在老百姓中的呼聲并不高,有的作品甚至都聞所未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究其根本,恐怕還是我們的評價體系出了問題——老百姓的口味與專家、評委的標準,越來越成了“兩張皮”。
在任何一個市場,評價體系都對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評價的結果不僅是對產品質量高低的評判,更是對未來生產和消費行為的引導。文化市場也不例外,評價體系不僅對文化產品的優劣進行區分,并且憑借其內在的激勵機制,對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提供方向性的引導。
應當說,評獎出現的問題,是對現有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存在缺陷的一種集中反映,而在尋常的文化生產和消費實踐中,評價體系呈現出的更多問題則基本上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近年來提及率相當高的“唯票房”、“唯收視率”。一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創作者、生產者和提供者,為了經濟利益,以嘩眾取寵的心態,一味追求噱頭和話題效應帶來的短期經濟回報,只要眼下有錢可賺、有利有圖,管它審美還是審丑,能撈一筆算一筆;
另一種則恰恰與之相反,有的創作者、評論家,把票房、收視率等數字視作萬惡之源,一提數字便露出一臉敬而遠之的惶恐,仿佛票房和收視率高了,就陷入了低俗、惡俗、媚俗,就是對社會效益、人文精神、藝術價值的褻瀆一般。
正是以上兩種極端的評價方式,形成了兩套南轅北轍的話語體系,直接指向文化創作生產的不同方向和路徑:在前者的驅動下,文化產品精神文化內涵的缺失在所難免,由此滋生的文化泡沫不容忽視;而后者帶來的危害也不可小覷,對票房、收視率的認識偏差,往往使評論的話語和標準偏離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從而造成創作和評論的孤芳自賞、不接地氣。如果兩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市場需求與精英話語各自為政、相互撕裂,長此以往,文化創作生產將失去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徑指引,社會文化的發展也將受到傷害。
在文化體制改革十年成就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今天的文化市場對科學評價體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首要的就是對各種評價標準和方式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客觀和理性的認識。
對于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的文化產業來說,以收視率和票房為代表的數字化評價標準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具有數字特有的客觀、理性的價值,最直觀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選擇與偏好;另一方面,任何數字化的評價標準又都不是萬能的,它們必須在更加綜合、更加多元的評價標準和方式中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才能對創作生產和文化消費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引導。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和市場的評價標準與方式還太過單一、有失客觀,甚至易于走向極端化的評論語境,還無法稱之為真正的評價體系。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因為只有建立起科學的評價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才有建立和完善的依據。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