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怪是建筑文化自信的欠缺
連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在多個場合呼吁人們重視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認為,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設計應當以人為核心,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充分重視新型科技成果的應用與青年人才的培養。
建筑設計兩大錯誤傾向
“當前社會上存在兩種錯誤的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的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這種毛病。”何鏡堂院士指出,首先是盲目崇拜及模仿國外的某些建筑,一味追求奇、特、怪的造型;其次是照搬傳統建筑形式的符號和構件,盲目制造假古董。
何鏡堂院士強調,傳承和創新是建筑界永恒的主題,但傳承不等于模仿復制,創新也不能背離基本原理。中國的建筑設計必須融入世界發展中,在傳承優秀傳統中吸收先進的設計思想,開拓設計思路,提升設計能力。
“建筑設計要為人們創造舒適的空間環境,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焙午R堂院士認為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首先要以人為本,堅持建筑本源,回歸建筑理性,“一個好的設計從立意、構思到方案的形成應當從人的需求出發,以滿足人的使用為目的?!?/p>
在具體的建筑創作實踐中,何鏡堂院士提出“兩觀三性”的建筑創作理論:建筑要樹立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設計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中國建筑要建立文化自信”
在一次講座中,何鏡堂院士拿出10多幅城市圖片,問現場觀眾是否能分出這是哪些城市,結果全場無人能答。
不少人開玩笑說,蒙上一個人的眼睛把他放在任何一個中國城市,他都難以根據建筑分辨出身處何地。何鏡堂院士將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于建筑創作中地域文化和環境特色的缺失:“地域文化和環境的缺失導致城市出現特色危機,呈現出‘千城一面’的雷同?!?/p>
何鏡堂院士說,其實幾乎每一個建設項目,甲方都會提出“標志性”的要求,但怎樣才是標志性建筑?有的設計者認為只要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就是“標志性”。但何鏡堂院士認為好的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文化和時代的和諧統一,“比如歐洲城市的特色在于整體的秩序機理,個性首先服從城市整體形象,而眼下許多中國城市設計卻丟掉整體性特征,去盲目追求個性”。
何鏡堂院士表示,眼下的中國建筑創作不僅僅缺少地域文化的自信,而且在多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建筑在面對西方建筑思潮時也缺少文化自信,這導致本土建筑文化話語權的弱勢,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傳承與創新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培養
建筑學科是多學科交叉領域,空中樓閣式的教學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何鏡堂院士說,要給年輕人提供大量機會,讓他們參加甚至負責一些重點工程項目,在實踐中迅速成長?!拔覀円呀ㄖO計與建筑教學相結合,建筑研究與建筑人才培養相結合,既出作品,又出人才!”
雖然何鏡堂院士今年已經75歲高齡,但他依然奮戰在創作、教學的第一線。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創作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等大量優秀設計成果,又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高素質的青年建筑人才。
何鏡堂院士認為,建筑行業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依靠個人單打獨斗的時代。大型建筑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專業分工的不斷細化,都要求建筑人才要組成和諧又有創意的團隊,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金字塔式人才結構,由富有經驗的老建筑師負責建構創作核心理念,中青年骨干梯隊在具體的項目運作中獨當一面,再儲備一批青年建筑師共同完成創意設計。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