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荔枝”難再聞 粵劇大師紅線女逝世
紅線女(右二)在農村參加勞動,休息時教社員們唱革命歌曲(1963年攝)。新華社記者 孔凡根攝
“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細致……荔枝,聽我來為荔枝唱頌詞。”紅線女的演唱,拿捏住一代粵劇旦角流派唱腔藝術“紅腔”的精華。最后一句“賣荔枝——”,“枝”字如西方花腔層層翻疊,如天真活潑的賣荔枝姑娘笑語晏晏,隨之再滑出一個高調,紅線女的手空中一收,將聲音收歸體魄。2013年11月30日晚,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紅線女生命倒計時的第8天,一曲宛若天籟的《荔枝頌》,贏得觀眾如雷掌聲。年近九十仍能盡興一展歌喉,這是中國現代戲曲史上的一個奇跡。
最后一課
垂范垂式,時代之音。斯人已逝,大師不再。12月8日晚上8時40分,享譽海內外數十載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在廣東病逝,享年89歲。
12月7日上午,廣東粵劇學校28名學生到紅線女藝術中心學習。“昨天紅老師給學生們上課時還精神得很,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老師今天就不在了。”“咬字吐字、唱腔姿勢……有時點評到一半,老師還會親自示范唱一段。”“那時老師精神很好,說話聲音很洪亮,怎么都沒想到,這會是老師給我們上的最后一課。”學生們無法相信老師的離去。
“我喜歡這句古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永遠記得自己要成為勞動人民的紅線女。我要竭盡所能,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獻藝。所以,我還要進步,還要努力。”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紅線女共拍攝了近百部電影,演出了近200個粵劇劇目,她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話。
她創造了粵劇紅派藝術
“我活一天,就要為‘南國紅豆’繼續貢獻力量。對粵劇,我是一往情深,直教人生死相許啊。”紅線女以自己的一生兌現了對粵劇的這份生死相許。香港詞人黃霑說:“紅線女是我半生之前未見過的奇人。奇就奇在她對粵劇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許。”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4年出生于粵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從此成為中國藝壇的傳奇。
上世紀50年代初,紅線女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使海內外觀眾為之傾倒的“紅腔”,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至今無人能及。紅線女將塑造過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等女性角色,匯成獨特的“紅派”表演藝術體系,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
有一次,紅線女在廣東農村體驗生活,茶余飯后,老鄉請她唱支粵曲。紅線女即興清唱了《黛玉歸天》唱段,一曲罷,伸出手來,旁人一觸,冰涼冰涼的。旁人感到,仿佛黛玉死了,紅線女也離了魂兒。
粵劇因她被譽為“南國紅豆”
一襲紅衣,一頭銀發,一副標志性的黑框紅底眼鏡,戲行里人和戲迷們尊她為“女姐”,她熟悉的身影,是嶺南文化生態中的典型符號。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曾這樣評價紅線女的表演藝術:“表面上好像沒有一個身段,其實處處有身段,時時有‘脆頭’,達到‘化有形為無形’。”作為紅線女的學生,粵劇頭號花旦倪惠英說:“她把粵劇藝術推到頂峰,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影響力的旗幟性人物。”
紅線女的“紅腔”在高音域創造了難以攀登的高度,隨心所欲、游刃有余。她演過四大美女,也演過讓周恩來總理叫絕的革命女性,無論是小家碧玉還是宮廷貴人,她的唱腔都動人心弦。她不僅紅遍大江南北,她的觀眾還遍及東南亞和美洲。因為她在北京的出色演出,周恩來總理把“南國紅豆”的贊譽給了粵劇。
“女姐”幾乎拿遍了一個藝術家可以獲得的所有榮譽,2009年10月,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這些年,滿頭華發的老太太依然在四處接受榮譽。但她最終想做的,只是在粵劇舞臺上繼續身體力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