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創作思想缺乏現危機 全是包袱很是鬧心
從網上抄襲幾個笑話就拼湊出一段相聲,如今曲藝作品中,似曾相識、思想缺乏的“新作”頻現,業界人士指出創作中的危機——
相聲“段子化”,全是包袱很鬧心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優秀相聲小品年度評選展演活動座談會上,與會的藝術家、曲藝作家就目前很多曲藝作品泛娛樂化的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討。“笑應該是養心的,現在有的相聲全是包袱,非常鬧心。”山東曲協主席孫立生認為,故意搔人癢處引人發笑的相聲,已經偏離了曲藝的本體。在大眾文化甚囂塵上的今天,文藝作品能否娛樂大眾,似乎已經成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準。“這種標準往往掩蓋了以往評價一個好作品的真正標準。”中國曲協主席姜昆表示,以惡搞、無主題、純娛樂形象呈現于世人的曲藝,令人擔憂。“這么演下去,將來相聲小品大師沒有了,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沒有了,曲藝人就是賣藝和養家糊口了。”中國曲協副主席崔凱感言。
“有的創作者從網上抄襲幾個笑話,再拼湊起來,就能寫出一段相聲。”相聲表演藝術家趙炎、相聲作家馬云路的體會是,如今曲藝作品中頻現似曾相識的“新作”,思想缺乏的“段子串燒”,是創作者受網絡文化尤其是微博文化干擾的結果。“網上有很多厲害的段子寫手,語不驚人死不休,幾句話能讓老百姓看著過癮,聽著解氣。我們總說曲藝是輕騎兵,但只拼快、狠,還是拼不過網絡。”青年相聲演員李偉建認為,網絡時代,如果僅從逗樂角度看,曲藝受到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很多奇人異事、新鮮信息,人們都能從曲藝里獲得,如今這個功能被新媒體取代了,上午發生的事,下午就有人用它寫搞笑段子。”相聲作家鄒僧說。
微博段子的傳播方式令曲藝作品的接受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相聲加點網絡語言,創作起來不費勁。沒有思想,沒有主題,就是能樂,有的觀眾還挺喜歡,有主題,有思想,反而未必受歡迎。”李偉建表示,這是現在小劇場相聲創作的一種普遍傾向。“電視節目、晚會導演對相聲的要求是包袱皮不能太厚,五分鐘甚至一分鐘一個包袱,沒有鋪墊,包袱不可能抖得響,影響了技術含量,這種作品含金量低。”相聲作家全維潤說。很多曲藝表演者、創作者反映,目前觀眾喜聞樂見的要么是傳統相聲,要么是網絡戲謔話語、微博段子的大雜燴,新寫的作品目前還未找到傳統與流行之間的合理結合點。
曲藝創作者怎么和網絡段子、小劇場作品競爭,應不應該改變自身,去搶占大眾娛樂文化陣地?“光有笑料那不叫曲藝。”“諷刺傳統不能丟。”“好的曲藝作品應該讓人笑后更覺益處多,這是唯一標準。”“功夫、智慧、境界三者有機融合才是好作品。”曲藝作家張振彬和全維潤、孫立生等表達了各自的堅持與堅守。
“網上的素材不用,觀眾覺得你不入時,全用,又會很快過時。網絡段子堆砌出來的作品,確實能讓觀眾笑,但能不能留下來?能不能讓人回味、禁得住推敲?”李偉建表示,曲藝創作還是應該從主體入手,先有喜劇結構、包袱結構,再融入網絡元素。“錦上添花的前提是有‘錦’,可是現在我們在琢磨‘花’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李偉建說。
青年相聲作家成楊表示,小劇場的優勢是“接地氣”,了解觀眾喜好和需求,很多新的社會動向可以第一時間反映,但還要在接地氣的基礎上再提高,那就是傳播正能量。他說,這個時代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現象,小劇場的青年創作者、演員需要善于發現這些問題、現象,用年輕一代的觀點去呈現、闡釋,這樣就能創作出既接地氣又傳播正能量的新作品。(記者 怡夢)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