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保護需要更多“硬骨頭”專家
前不久,在杭州舉行第二屆西湖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會議期間,四十多名曾參與西湖申遺工作的老干部、專家,通過聯署簽名的方式表達了對西湖保護現狀的擔憂。據杭州市發改委的批復,南屏山隧道項目將于年底前開挖,預計2015年完工。這些老干部、專家認為,該項目會破壞西湖景觀的完整性,“如果有人一意孤行,我們就告到國務院、住建部,甚至到聯合國世遺組織,摘帽也在所不惜。”
這些“撂狠話”的老者,包括原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浙江大學教授毛昭晰,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杭州西湖申遺專家組組長陳文錦等人。他們措辭激烈地對南屏山隧道項目提出異議,并非是自恃資歷深,也非有意與政府“唱反調”,而是想急切地表達自己對西湖文化遺產可能受破壞的擔憂。客觀而言,盡管他們的話聽著沒那么順耳,但文化遺產保護其實非常需要這種執著的“硬骨頭”專家。
從媒體報道可知,這些老干部、老專家“戧聲”南屏山隧道項目,既是基于自己對西湖保護工作的熱愛,更是基于審慎的專業判斷。比如有專家提出,據古文記載,南屏山下很多石灰巖溶洞中都可能藏有諸多珍貴的摩崖石刻,貿然動工可能使它們遭到永久性破壞;再比如,有專家擔心新建隧道會破壞附近虎跑泉等“運木古井”景點的取水問題,也有文史學者憂慮南宋皇室歷史遺跡遭受破壞。
這些擔憂,并非一兩位專家的一家之言,而是代表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據前不久的《南方周末》報道,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丁云川透露,他今年9月和11月兩次參加有關南屏山隧道的專家座談會時,幾乎所有與會專家都對該項目表示反對。在一些杭州本地論壇,也有不少質疑南屏山隧道項目的聲音。
主導新建南屏山隧道者有他們的考慮,但反對者也有反對者的理由。事實上,之所以要在西湖景區內“動土”,初衷是為了兌現西湖申遺時的承諾——南屏山腳下的凈慈寺與放生池景點,原本在清朝康熙時是完整區域,但如今卻被南山路分割為兩塊,此前世遺專家組在杭州考察時,曾要求恢復該區域的歷史院落空間格局,建議“挖一條下穿式隧道”。但在最終規劃中,有關部門為借此機會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移花接木”地制定了南屏山隧道方案,反倒似乎忘記了初衷。
“老骨頭”專家們擔憂的是,這種原本為兌現申遺承諾而建的項目,最終成為破壞世界文化遺產的殺手。文化遺產保護有自身的規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難以復原的影響。事實上,同在西湖景區的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就是現成的例證——盡管開建之前有許多專家提出反對意見,但最終仍未能阻止,結果使得它與周圍西湖景觀極不協調。南屏山隧道項目動工前,難道不應從中吸取教訓嗎?
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尤其是權威專家選擇提出的不同意見,往往都是為決策糾偏的重要力量。有關部門非但不能讓這些“反對者”被邊緣化,反倒應對這些不同意見進行科學的論證和參考,進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諸多案例都證明,正是一些執著地唱反調的“硬骨頭”專家,保住了很多好東西。
“硬骨頭”專家之所以值得敬佩,不僅僅因為他們為保護文化遺產而奔走呼告的執著,更因為他們在提出反對意見的同時,往往都能提供更加優質的備選方案。既“破”又“立”,在確保專業性的前提下兼具理性和建設性,如此才能避免顧此失彼,進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退一步說,即使“老骨頭”專家們的反對,最終不能完全推翻南屏山隧道項目,有關部門也應正視這些“反對者”的價值。一方面,不妨認真聆聽他們的專業意見,對建設方案進行必要的評估和完善,盡量將工程建設對文化遺產的損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他們代表了對南屏山隧道項目尚存疑慮的一類人,有關部門在與他們溝通之時,也應通過多渠道的信息公開和答疑解惑,消除民眾的顧慮。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