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柱:激發“非遺”的市場活力
天氣越來越冷了,“劉家班”的“啰兒調”卻越來越熱。冬閑時節,土家“啰兒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永斌手中的演出訂單,一天天變厚了。這些演出訂單既有本鄉本縣的,也有鄰近區縣的,還有一些來自湖北省利川市。“能夠靠‘啰兒調’多賺一些錢總歸是好事,越賺錢越有人學。”70多歲的劉永斌說,“我希望自己能活到全縣幾十萬人齊唱‘啰兒調’的那一天。”
重慶市石柱縣是一個集老、少、邊于一身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三峽庫區淹沒縣。這個地處長江文明和巴楚文化交融地帶的土家族自治縣,擁有兩項國家級、12項市級和12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柱的財力有限,只有引入市場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護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澤玉說。
劉永斌是楓木鄉蓮花村居民,他的“劉家班”由他和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等親戚朋友組成。“劉家班”除了將“啰兒調”編排成文藝節目走村串戶演出,還在楓木鄉小學辦了個“啰兒調”講習所,培養“啰兒調”的傳承人。這種市場化的保護傳承方式,既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又使這一“非遺”得到了傳承發展。
同在楓木鄉的“舞獅隊”也是正式注冊的農村文藝演出隊伍,他們的拿手好戲是“高空獅舞”。這一絕技包含了“鑼鼓”和“獅龍”兩項“非遺”,每次演出現場總是喝彩聲不斷。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打造的楓香坪風景區,提升了當地著名的大黃水旅游景區的品質,使每年接待的游客數量節節攀升。楓香坪的成功使大家紛紛效仿,也使得“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再度流行起來。
石柱縣是中國黃連之鄉,種植黃連的歷史已有數百年,在保護“黃連傳統生產工藝”這一市級“非遺”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縣里注重挖掘黃連價值,相繼開發出了“黃連須中獸藥材”“黃連飲料”“五黃養陰顆粒”“黃連花茶”等系列產品。單是“五黃養陰顆粒”這種新藥,年產值就超過了1億元。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