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紙質古籍文獻修復取得新成果
時間:2013年11月24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李曉東 魯磊
修復后的宋刻古本《橫浦先生文集》。資料照片
日前,由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巧手慧心——紙質文獻修復成果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展出了近百冊(件)經修復的珍貴古籍文獻,其中清乾隆刻本《函海》、唯一存世的宋刻古本《橫浦先生文集》、清光緒官刻本法王寺《龍藏經》等珍貴古籍是修復后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
此次展出的《龍藏經》系清同治年間四川合江縣法王寺請旨印刷,現尚存4000多冊,每冊卷首均有“同治拾年”萬歲牌印;《橫浦先生文集》是南宋賢臣張九成的文集,為宋代孤本;而清乾隆刻本《函海》為清代川籍文人李調元所編,是一部以收錄兩晉至唐宋元明的罕見典籍為主的私刻叢書,國內館藏稀少。
法王寺《龍藏經》修復技師潘艷說,因為《龍藏經》出現不同程度的霉爛、水漬、酸化等,所以修復以排酸、殺菌、除塵為重點,通過多種工序,歷時一年才得以修復完成。而對《橫浦先生文集》,除排酸之外,還需以“金鑲玉”的方法,把原書紙張揭下,粘貼在新紙上,再用緞面裹邊和包裹封皮。
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主任彭德泉介紹說,古籍修復耗時耗力,成本很高,目前四川公藏古籍文獻大約在200萬冊以上,而專業從事古籍修復的不足百人,古籍修復任重道遠。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