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演,有人看 文化才能往下傳
走在泉州街頭,不時飄來一曲南音、一折梨園
有人演,有人看 文化才能往下傳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劇團參賽的提線木偶劇《趙氏孤兒》榮獲了第十四屆文華優秀劇目獎,這已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獲得的第九個文華獎了,其數量高居全國各地級市之首。
這樣的得獎紀錄也恰恰印證了,在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中,泉州何以從蘇州、杭州等1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
泉州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城之一,早在2007年就被文化部批準設立為全國首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市80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的就有31處。其中,洛陽橋,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海港石橋;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伊斯蘭圣墓。
不僅固態文化豐富,泉州活態文化也生命力旺盛。據統計,目前,泉州現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31項,其中4項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
走在泉州街頭,紅瓦白墻的閩南建筑讓人賞心悅目,耳邊絲管悠悠、鼓點鏘鏘,不時飄來一曲南音、一折梨園。如果是節日,各式各樣的花燈便四處綻放,歡快激越的拍胸舞感染力十足,讓人仿佛一下穿越千年,恍然又回到了那個“漲海聲中萬國商”、“海上絲綢聯八方”的“東方第一大港”。
在中國的戲曲界,一直有著“南閩北晉”的說法。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僅福建一省發掘的傳統劇目就有1.5萬多種,曲牌100多種。泉州更有“戲窩子”之稱,擁有梨園戲、打城戲、提線木偶、掌中木偶、高甲戲等多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
南音,被文化界公認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梨園戲,是中國戲劇形態的鼻祖;提線木偶,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活躍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更養一方文化。除了政府“養活”外,延續泉州“文都”的文化生命力之秘訣還有一招:讓活態文化不是走進博物館陳列起來,而是走近我們的下一代用起來。
為了保護原汁原味的活態文化,2012年6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將南音、梨園、木偶、高甲、歌舞等五大傳統劇團,全部轉為公益性文化傳承機構,還為每家劇團修建了一座專門演出場所,每年定期安排五大劇團在全市進行公益性演出,并提供政府補貼。從今年8月9日到明年2月2日,五大劇團將相繼推出52場公益演出,每場票價10—20元,每次演出不低于60分鐘。
“這就叫既給‘鐵飯碗’又給‘鑲金邊’。”泉州歌舞劇團團長陳偉亮感慨,“老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有有人演,有人看,這些活態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上世紀90年代起,泉州市就開展了南音進學校活動,每年全市還舉辦兩次南音演唱、演奏大賽,無論唱腔還是樂器,一律師傳古法,以此保證原汁原味。如今,僅南音社團在全球便有1000多家,遍布整個東南亞、港澳臺。
2007年,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時,曾制定“建立10個以上非遺展示館、100個以上非遺傳習所、1000個以上展示點”的目標,如今泉州已完成2/3。
但,這就夠了嗎?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從國家法律還是政策層面,對于無論是固態的還是活態的文化保護,都還存在著不少空白。
盡管泉州的31項非遺中也包括了閩南傳統民居、惠安服飾、福船制作等,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傳統技藝依然面臨著即將消亡的窘境。拿木偶來說,傳統木偶道具本身也應該包含在木偶藝術中,但現在會制造傳統木偶的名家大師卻越來越少,假如有一天這種制造技藝丟失了,木偶藝術也將難以留存。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