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園博會:“永不落幕”的風景
“莫道秋歸無覓處,不知轉入園博來。”雖然已進入冬天,然而,北京園博園的楓葉正紅,百花正艷,游人如織。
11月18日,為期半年的北京園博會完美謝幕。這項國家級、國際性盛會,共吸引610萬中外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北京園博會,不僅向世人展示了美麗風景、傳播了園林文化,也拓展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理念,為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行了重要實踐。
廢墟上建造的奇跡
在北京市區西南,“母親河”永定河西,一座匯聚中外園林景觀精華、攜最新生態科技的大型園林組群,展現在世人面前??偯娣e513公頃范圍內,綠地、碧水相依;1000多萬株樹木、花卉,組成各種奇思妙想的造型;一條園博軸,800株銀杏,勾勒出3000米長的銀杏景觀大道,從鷹山向南,串起永定塔、中國園林博物館和園博會主展館三座地標,通向濕地展園。
凡是到過園博園的游客,都會流連忘返于錦繡谷的美景,看花開魚嬉,聽蛙鳴鳥語。誰能想到,這個集“曉月、疊翠、夕照、晴雪、秋波、春陰、煙樹、趵突”八大景觀于一體的錦繡谷,曾經是個終日塵土飛揚、彌漫著黑煙、被稱為“北京的傷疤”的垃圾填埋場。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將垃圾場打造成園博會生態修復的亮點?設計師充分利用既有地形,沿坡造景,設計出一座四季常青的下沉式景觀花園,取傳統的“燕京八景”之精髓,內設大型山石疊水、花卉瀑布等景觀,山石古建錯落有致,小橋流水交映成輝。
據測算,在園博園所用267公頃土地中,有140公頃位于原來的垃圾場上。在如此大規模的廢棄地上進行生態修復建園,把“敗景”變成風景,進而建設園林精品,在國內還是首例。
面積相當于近兩個頤和園的園博園,已能適度調節小區域氣候,增加局部地區空氣濕度,削弱風速,降低大氣含塵量。目前,這一區域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了60%以上,還吸引了白鷺、珠頸斑鳩等30余種鳥類定居,與北部的奧林匹克公園一起,成為北京的“南北兩肺”。依托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和人文景觀,園博園已成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實踐“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魅力工程。
城南發展枯木逢春
從天安門廣場到園博園,不過20公里。然而,這20公里之隔,卻給北京南北城之間劃上了一道發展的“鴻溝”。
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城南城北還處于同樣發展水平。1990年的亞運會,改變了城北的面貌;2008年的奧運會,給城北增添了新地標。20多年來,城南始終沒有踏在發展的鼓點上。
2009年夏天,北京市委、市政府決策:“申辦園博會,選址永定河垃圾場,再現秀美山川!”
從地理空間看,北京“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左環滄海、右倚太行”。發展城南不僅可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平衡區域發展差距,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年11月,北京啟動為期三年的“城南行動計劃”,投資2900億元支持城南地區發展,園博園建設成為其中的“重頭戲”。今年3月,北京啟動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再次投資3960億元,為城南發展“造血”。
在“城南行動計劃”的支持下,圍繞園博會,城南地區的交通、經濟、環境快速發展:僅豐臺區就新建通車9條城市主干路,近10萬戶居民用上天然氣,軌道交通實現“零”的突破,從根本上解決了西南地區的交通瓶頸,帶動地區發展跨越了至少10年的歷程。
隨著園博會的舉辦,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已輻射豐臺、石景山、門頭溝等區縣,推動了周邊區域的環境改造、民生改善、發展轉型。尤其是豐臺區,抓住這一歷史發展契機,大力推進區域統籌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3年共引進注冊資金億元以上企業112家。2013年,豐臺區GDP預計將突破1000億元。
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范例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昆曲《牡丹亭》道出了游園人的真切感受。古人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喻為人間“四美”,漫步在園博園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處,觀舞聽曲,賞花流轉,給人一種“詩意棲居”的暢快與享受。
源遠流長的中國園林文化和藝術,如今匯聚于園林博物館。這是國內第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館藏融“園林植物、園林置石、園林奇珍”于一體,填補了中國園林史空白。其中,“前程似錦”植物生態墻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應用展示作品,《全景式巨型立雕圓明園》氣勢磅礴、舉世無雙。園中的128座展園,各具特色:北京園,盡顯中國皇家園林的氣勢恢弘;江蘇園,寄托著詩情畫意的傳統居住理想;廣東園,嶺南生活的精髓沁人心脾;福建園,廊橋水亭相呼應,步移景異,小中見大……
除了園林盛景外,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是北京園博會的另一大特色,據統計,已累計演出1200余場,演出文藝節目7400個?!氨本﹫@博會讓人們看到了文化之美。保護生態與文化,實質是保護我們的自信與自尊,這是金錢無法買到的,而信心來自文化積累與高雅的生活方式?!眻@博會北京園設計者夏成鋼說。
北京園博園高標準規劃,高起點設計,高品質建設,充分運用綠色低碳、環保節約技術,實現園區內所有污水、雨水零市政排放,努力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園博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余開亮認為:“北京園博會的舉辦不僅為首都新增了一道風景,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典型范例,促進了人們對未來城市形態、生活方式、人生態度、人與自然關系乃至人與社會關系的新思考。”
園博園,明年再見!
(編輯:高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