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綽普山下文化氣息
到薩迦縣的吉定鎮沖達村采訪時,正遇上縣里舉辦“西藏首屆八思巴文化節”,據說這是薩迦建縣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年輕的鎮長李偉、在吉定鎮駐村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朗嘎措姆,談起這一話題,都滿臉喜色。因為“八思巴文化節”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吉定鎮特有的“吉定藏戲”,組委會專門安排在八思巴文化廣場上進行表演。吉定鎮的藏戲隊是群眾自發組建的,縣里撥款為他們添置了服裝,他們的拿手戲是八大傳統藏戲之一的《卓娃桑姆》。
“吉定”的本義是“妙善臺地”,或可譯為“妙善舞臺”。不知是不是與這一吉利的名字有關系,這里的文化底蘊比較豐厚。吉定的藏戲很有名,還有邊歌邊舞的“帕定諧欽”(帕定是吉定鎮一個行政村),許多人也會跳薩迦獨有的、祀神迎客的“索”(藏語意為“獻供”)舞。在這次“八思巴文化節”上,“帕定諧欽”在全縣11個鄉鎮選派的33個節目中,奪得了第三名。
我們這次走訪吉定鎮的主角之一,在沖達村。藏傳佛教噶舉派“四大八小”之一的“綽普噶舉”主寺,就坐落在村子西北部的“迪巴熱扎”山上。1212年在此建寺的楚成喜饒是南宋年間藏地著名譯師,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綽普寺成為講聽佛教各大經論的中心。他塑造的綽普寺強巴佛像高約30米。寺南還有一座“十萬佛塔”,高達6層28米,是藏傳佛教早期最大佛塔之一。可惜后來都遭毀壞。
在去綽普寺的途中,遠遠可以望見殘存的“十萬佛塔”塔基。四周已圍上了腳手架,顯示正在修復。負責修復工程的僧人旦巴堅參介紹,綽普大佛塔是當時后藏五大佛塔中建造最早的,比著名的白居寺“十萬佛塔”還早。修復工程去年開工。
旦巴對現在不少人不大了解綽普噶舉的歷史,感到有點郁悶。由于發音相近,有人把“綽普”漢譯成“楚布”,與噶瑪噶舉派主寺楚布寺(在拉薩堆龍德慶)搞混了,甚至有想去楚布寺的人,來了綽普寺。他詳細解釋了“綽普”的含義:綽普寺附近有兩座大山,形狀都像蝎子(藏語稱“迪巴熱扎”),民間認為一座是公蝎子、一座是母蝎子。蝎子在藏傳佛教中被看作是憤怒的象征,稱為“綽”,故這兩座山分別稱為“綽普”(意為“雄蝎”)和“綽姆”(意為“雌蝎”),而綽普寺正建在綽普山上。
旦巴更自豪地告訴我們:綽普噶舉有獨特的“不二密法”,寫在兩部經典中,其中一部經典,記載了綽普寺建寺以來的詳盡歷史。前幾年他們從哲蚌寺整理出來的經典古籍名錄中,發現了其中這部經典的名字,正在設法爭取將相關內容復制下來。
去年縣里成立了民間藝術團,下鄉演出,很受歡迎。吉定鎮的群眾也自發組成了藏戲隊。春節開耕儀式、夏季“林卡節”、秋天望果節等節日期間,各村都組織演出。
文化需求顯然并不只是文藝節目,還有平時的讀書看報。村主任普拉提出意見:沖達村是2008年由3個村合并而來,人民日報藏文版等報紙要3個村輪流看,不大方便。《西藏日報》所屬的《西藏法制報》他只看到了漢文版,卻沒有收到藏文版,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當聽到記者答應回去會幫他問清楚以后,他才如釋重負。
(編輯:蘇銳)
· | 人大代表:廣府文化如散落“明珠” 需加大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