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一縣一張文化牌
本報喀什11月17日電(記者王瑟)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十二木卡姆傳承中心里,一群中小學生正在學習十二木卡姆演奏技巧;在縣城中心廣場上,男女老少正在十二木卡姆音樂的伴奏下,邁著歡快的舞步。
新疆喀什地區圍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契機,突出現代文化引領主題,突出文化惠民、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和制度設計,由過去靠上級部門或專業團體“送文化”,向挖掘本地資源、播下文化“種子”轉變,全地區各市縣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麥蓋提縣以刀郎文化為依托,處理好挖掘保護與開發利用、理論研究與群眾普及、歷史傳承與改革創新、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提升,制定新標準,賦予新內涵,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影響廣泛的刀郎文化體系,并將之發展成刀郎產業,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兩年間,他們投入文化旅游建設資金2億多元,文化發展對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顯性拉動由原來的不足2元增長到33元。
葉城縣緊緊圍繞打造“昆侖第一城”的目標,按照“把最美的環境還給群眾”的要求,以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來實現“人民幸福指數”的大提升。他們借助西新工程、東風工程,在全縣修建了20個鄉鎮文化站和297個村、20個社區的文化室及317個農家書屋,形成了縣有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城市規劃館、文化活動中心、科技文化展示中心,鄉鎮有文化站,村(社區)有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的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僅去年以來,他們就開展城鄉百日文化廣場文體活動587場,歌舞團文藝下鄉演出203場,鄉鎮文藝宣傳隊演出2197場,放映電影3600多場。
澤普縣堅持文旅融合、互動提升的有效途徑,創立了新疆南疆第一個金湖楊國家5A級景區,用現代文化引領旅游業向特色化方向發展,做活了南疆民族風情文章,打響了“梧桐天堂、胡楊水鄉、精品棗都、壽鄉之冠”的文化品牌。
帕克太克里鄉圍繞“紅色稻鄉”特色品牌,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推進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紅色旅游、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有機結合,把該鄉獨有的塞外江南自然水鄉與毛澤東回信緊密結合,通過推動“紅色稻鄉”旅游項目,就近轉移富余勞動力,增收致富。
喀什地委書記曾存說:“喀什文化建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時期,同時也面臨著文化強區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推動文化建設,必將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迫切要求,也必將對喀什成為中國西部明珠城市,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幸福喀什,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