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墓,這個是真的
程建平 張卓君攝制圖:張芳曼
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與會的中國考古界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等10余人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一致
墓志中有“隨故煬帝”字樣
今年3月,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處房地產建設項目施工中發現兩座磚室墓,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申報考古發掘執照,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
4月中旬,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這也成為考古專家組確認此墓葬為隋煬帝墓的重要依據。隨后,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繼續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聯合考古隊目前完成勘探面積10.9萬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其中一號墓為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5部分組成。墓葬通長24.48米,東西連耳室寬8.22米,殘高2.76米。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專家組依據考古發掘結果確認該墓葬為隋煬帝墓的依據主要有三:
一是墓志。用最新技術手段解讀墓志,墓志上已識讀出的志文為:“隨故煬帝墓誌 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 方……”。
二是出土文物。除墓志外,墓中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不僅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
三是墓內兩顆牙齒鑒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與隋煬帝被殺時年齡相吻合。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研究員宣讀專家組論證意見認為: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記載,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主人經判定為蕭后
佐證了隋煬帝被多次下葬
聯合考古隊發掘二號墓發現:此墓葬為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5部分組成。墓葬通長12.64米,寬5.9米,殘高1.6米。
在二號墓考古發掘中,出土玉器、銅器、陶瓷器等200余件(套)。與一號墓僅發現兩顆牙齒不同,二號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鑒定為大于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
專家組論證認為: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鑒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蕭后。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在揚州江都宮被部將宇文化及所殺,最初由蕭后殯于流珠堂,后由部將陳棱改葬在吳公臺。唐平定江南后,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葬雷塘。貞觀二十二年(648),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
針對墓志中出現“貞觀元年”字樣,王巍研究員認為,這應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建隋煬帝墓葬的時間。由此推論,隋煬帝死后最少下葬過4次。
清代地方志多指向曹莊帝墓
阮元所稱帝陵未經考古證實
在揚州曹莊隋煬帝墓發現之前,揚州還有一座隋煬帝陵。隋煬帝陵位于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是清代大學士阮元捐建,上世紀80年代以后曾經過多次整修,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此“帝墓”與彼“帝陵”該作何理解?
南京圖書館古籍專家檢索文獻發現,就在阮元生活的清代,地方志均提到隋煬帝陵,并且指向的是現在的考古地點,而非阮元考證的地點。而清嘉慶年間刻印的《重修揚州府志》中收錄的阮元親撰《重修隋煬帝陵》一文顯示,阮元主要是根據明嘉靖《維揚圖志》上雷塘北畫了一個墓碑有“隋煬帝陵”四字,結合當地老農所言此地為“隋煬帝陵”而做出判斷的。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表示:“任何墓葬的信息確認,都必須以實際考古發掘資料證實。阮元并沒有進行考古發掘,如今那里只能稱為歷史紀念性遺跡。”
按通例,皇帝死后下葬陵寢所在稱“帝陵”,而此次專家組在認定隋煬帝和蕭后最后下葬地后則使用了“帝墓”稱謂。對此,王巍研究員解釋說:如果是陵墓級的,應該有神道、石人、石馬等,但是目前這些還沒有發現,應該說它還不是皇陵等級。因為隋煬帝是亡國之君,所以雖然看上去其隨葬品很精美,但是就規格等級而言都不是唐代的最高規格,對亡國之君,唐代進這樣一種禮儀,主要表明的是唐代統治者的態度。
聯合考古隊方面則表示,墓葬所在區域至今尚未發現陵園遺跡,目前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