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雙年展即將開啟全國巡展
雖然佳作云集,但民眾只是看稀奇,大多數并不了解作品內涵
11月14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天氣微涼,正在展出的2013第五屆建筑藝術雙年展讓這里平添了一番風韻:在金黃的銀杏林中,一片占地10余平方米的金銅色“荷葉”矗立在鳥巢南廣場,錯落有致的骨架仿佛葉面上脈絡;換個角度看,又如伏在地上的手掌在抓取一抔泥土。這是朱炳仁先生帶來的作品《鄉語》,試圖表達對家鄉深沉的愛戀,對自然深深的敬畏。
在《鄉語》周邊,散落著《一瞬間》、《城市框架》、《從一站到另一站》等其他11件大型城市公共藝術品,與不遠處的鳥巢、水立方相映成趣。這里自10月初開展以來,每天吸引上萬名參觀者。
“好看,有藝術氣息,尤其晚上打上燈光,特別漂亮!”晚上7時左右,專門帶朋友來看雙年展的王先生一邊說一邊給朋友照相,華燈初上的鳥巢、《鄉語》都成為照片的背景,北京的這一隅十分上鏡。
當被問到“你覺得《鄉語》想表達什么?”時,王先生憨笑著搖搖頭,“那就不懂了,咱就瞧個新鮮。”記者隨機采訪發現,雖然參觀者眾多,但能體會設計師匠心的寥寥無幾。看看熱鬧,拍拍照,很少有人費神去揣度這些作品的內涵。
而這些作品的作者,對大多數人來說也十分陌生。殊不知,他們可是在國際建筑藝術界久負盛名的大師級人物,包括鳥巢設計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200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SOHO系列的設計師扎哈·哈迪德,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建筑師王澍等。雖然佳作云集,但大多時候,它們發出的藝術信號卻少人接收。
公共空間藝術品能影響城市的舒適度,建立人們對城市和社區的感情連接
“在一線城市,能讀懂建筑語言的人也不多,更別說其他地方。”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對“知音難覓”的現象已很習慣,“即使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空間藝術審美情趣的人也不多。”
對于很多人來說,空間藝術是“云端上”的東西,離日常生活太遠。王明賢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在他看來,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文明,不僅要看它的博物館里藏著多少寶貝,更要看這座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否友好、有品位,一處詮釋城市精神的地標、一座設計精巧的公交車站,甚至幾把造型獨特的座椅、幾盞別致實用的路燈,都能影響城市的舒適度,從而氤氳出一座城市的氣質。
“我們的基礎教育缺乏對空間藝術審美的關照,一般孩子很難得到這方面的熏陶。學校里不教,家長也不懂,日積月累,這種審美能力自然比較弱。”王明賢說,1952年院系調整,建筑系由人文學科調入理工學科,建筑系學生受到的文藝陶冶減少,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從業者對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氛圍不夠重視。
另一方面,中國早期的城市規劃奉行實用主義,客觀上導致了如今飽受詬病的千城一面現象,這也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無從對空間藝術進行感知。
好在,如今空間藝術的營造逐漸滲透到公眾生活中。“欣賞這些神奇、震撼的藝術成果,能激活人們與自己城市和社區的感情連接。”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凌宏說。
開始探索產業化模式,加強“造血能力”,不再為拉贊助費力耗神
11月16日,第五屆雙年展即將結束在北京的展覽,開始全國巡展。“這能讓更多人知道公共空間藝術是怎么回事兒,如果展覽地相中了某一件,還可以就地交易,實現雙贏。”雙年展組委會秘書長羅麗博士介紹,組委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平臺,還將整合城鎮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建筑師等多項資源,針對每個城市的個性,為它們“定制”。
羅麗是連續5屆雙年展的策展人,她回憶,籌備前四屆雙年展的時候,由于經費不足,她四處求人、拉贊助,被拒絕是常有的事。她甚至因為依靠社會贊助,被人批評“商業化”、“販賣藝術”。
2012年,曾下海經商的劉凌宏開始與羅麗合作,舉辦第五屆雙年展,開始探索公共空間藝術品的產業化。
與以往單純展現設計師的創意不同,這次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與展品作者簽訂協議,每件支付30萬元設計費,并在藝術品成功交易后,再支付成交額的20%,作為知識產權費。作品的價格,由組委會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劉凌宏介紹,明年1月,部分作品還將在北京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上市。如此一來,公共空間藝術就有了“造血能力”,不再仰仗社會贊助或政府經費。
有人擔心,把這么多空間藝術品攥在手上,萬一賣不出去怎么辦?“就像藝術品收藏,只要是好東西,就算一時沒賣出去,也絕不意味著貶值。”羅麗說。
對于第五屆雙年展的產業化新模式,有業內專家認為,這是很好的思路,但在大眾空間審美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市場還得培育”。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