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超級兒童暢銷書的啟示
2013年,楊紅櫻的長篇童話《笑貓日記》進入第八年。1月份,該系列第17本《尋找黑騎士》出版,上市僅三周就登上“開卷少兒暢銷書排行周榜”首位,且長期高居各個兒童圖書銷售榜首。
2005年,楊紅櫻開始創作《笑貓日記》。2006年首推三本,2007年再推三本,自2008年起每年推出兩本,至2012年《笑貓日記》系列共出版16本,總銷量達到1800萬冊。在過去的七年里,《笑貓日記》系列持續保持多品種名列各類暢銷書排行榜前茅。探尋這樣一本“超級暢銷書”的成功秘籍,也許可以為我國童書出版帶來有益的啟示。
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滿足了孩子的閱讀期待
事實上,在出版第一部長篇兒童小說《女生日記》之前,楊紅櫻已經出版了大量中短篇及長篇童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童話作家;與《女生日記》(2000年)和《男生日記》(2002年)同期出版的,還有她的長篇科學童話《神犬探長》和長篇童話《神秘的女老師》,這些書歷經十余年暢銷至今。
2004年,“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之十二《瘋丫頭杜真子》出版,主人公杜真子那只會笑的寵物貓,贏得了小讀者的喜愛。不少孩子給楊紅櫻寫信,希望她能為這只不同尋常的、會笑的貓“寫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由此重新點燃了楊紅櫻創作童話的激情。
于是,《笑貓日記》問世了,不久就出現了全國熱讀現象。2007年,成都泡桐樹小學五年級的同學做過一次《笑貓日記》閱讀調查,分別在學校、社區、圖書館采訪了不同年級的小學生,結果顯示,78%的小學生讀過《笑貓日記》,93%的小學生知道《笑貓日記》。同年,“笑貓日記系列”榮獲2006年度全國最佳少兒文學圖書獎。2008年,該系列榮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09年“笑貓日記系列”第10本《那個黑色的下午》出版,相繼榮獲2009年度最佳少兒讀物評選“年度最佳少兒文學”稱號,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以及2011年度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笑貓日記》中語言文字的組合方式易于理解,故事的結構方式是孩子樂于接受的,故事的推進節奏是孩子喜歡的,情節的發展方向符合孩子的好奇心,可供感受的樂趣無限,可供共鳴的情感豐富——有歡笑,有悲傷,有浮想聯翩,有智慧的習得,有美好的期盼。這一切,滿足了孩子的閱讀期待。
浙江省奉化市實驗小學5年級的王一可讀了《那個黑色的下午》后寫道:“殘垣斷壁,山崩地裂,美麗的櫻桃溝被死神玩弄著,那廢墟上印刻著馬小跳童年時代最珍貴的記憶。陸續得到死亡、失蹤的消息,作者,請允許我流下最真摯的淚水,滴在印有智慧的紙張上……合上這本傷感的書,我的眼睛濕潤了。天災的無情與人間的美好真情一同灑向大地,怎不令人震撼?楊阿姨筆下的一個個故事都是那么驚心動魄,我的心一次次被揪起。”
體現著“兒童文學本質上的希望與樂觀精神”
長篇童話《笑貓日記》采用第一人稱、日記體的敘事方式,主人公兼敘述者,笑貓,是一只會笑的成年公貓。這位笑貓在“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中是杜真子心愛的寵物貓,它會用各種各樣的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笑貓日記》的故事就從它的被迫離家出走、成為一只自由自在行走江湖的流浪貓開始。一只具有神秘色彩的貓,開始了它的冒險生涯。這部童話經久不衰的吸引力,首先是因為其曲折多變的情節和獨特豐滿的人物形象。
《保姆狗的陰謀》中,被瘋狂的嫉妒心攫取的老臘腸狗一心要置牧羊犬仔仔于死地,它老謀深算,一計落空再施一計,計計緊逼,最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遭惡毒算計的牧羊犬是陽光純潔、真誠深情的典型,對老臘腸狗的愛始終一如既往、不離不棄。情節上的“暗算”與“破拆”,人性上的正邪對壘,在閱讀效果上必然是一氣呵成。在對故事全身心地沉浸中,小讀者不僅自然而然接納了作者寄寓于故事中的價值觀及人生教育內涵,諸如人性的劣根性、健康美好人格的養成、對善惡美丑的頌揚與鞭撻等,還會在扼腕嘆息等強烈的閱讀情緒中回味、反思。
《笑貓日記》系列故事大體是按時間線索推進的,故事及人物性格的發展具有因果邏輯連續性;而每一本的故事更是不斷地節外生枝、峰回路轉、跌宕起伏、環環緊扣,讓讀者欲罷不能。
《笑貓日記》的情節繼承了以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為代表的世界經典童話的故事傳統,即故事的行進,表現為童話主人公遭遇磨難,經歷曲折的抗爭,最終戰勝磨難,獲得圓滿的結局。在《兒童文學中的人物修辭》一書中,這種情節很形象地被稱為“上升式”情節,體現著“兒童文學本質上的希望與樂觀精神”。童話人物在戰勝磨難的曲折經歷中飽經挑戰、考驗與磨煉,個性和內心都獲得成長,并在最終完滿的結局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安寧,賦予兒童讀者“希望與樂觀精神”,這也正是《笑貓日記》的深層意蘊所在,也是它得以在心理認同層面上“俘獲”小讀者的原因所在。
正如一位家長購書后留言:“每一本書出來,我都和孩子一起讀,感覺心中有些溫暖的東西在流淌。孩子總是反復地看,甚至會沉浸在故事中,想象自己也有一只善良、勇敢、知識豐富的小貓,一起經歷種種挑戰。”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專業文學博士)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