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有個“惠民音樂會”
第100場惠民音樂會現(xiàn)場 資料照片
11月8日晚6∶30,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中心金鷹大劇院外的廣場上排起了長隊,隊伍中有老人、有孩童,他們在排隊領取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下稱涼山歌舞團)“惠民音樂會”第100場演出的免費門票。
音樂會的“鐵桿粉絲”、彝族小伙兒能子有沙告訴記者,惠民音樂會到今天演了100場,他幾乎場場都到。退休老人姚永豐,帶著女兒、孫子和孫女一起來領票,他說孩子們的藝術修養(yǎng)一定要從小熏陶。
到底是什么使群眾如此熱情?這個音樂會究竟有什么名堂?帶著好奇與疑問,記者跟隨觀眾走進涼山金鷹劇院。
西昌的老百姓有福氣
從2011年10月28日起,涼山歌舞團每周定期舉辦惠民音樂會,并免費向公眾開放。談到為什么要搞這樣一個“不賺錢”的音樂會,副團長阿爾依合說,兩年前,由于越來越多的演出開始用伴奏帶伴奏,涼山歌舞團樂隊的處境變得很尷尬。“如果10個人靠伴奏帶就能完成一場持續(xù)1小時的演出,那誰還愿意多帶10個人。”曾經(jīng)為涼山歌舞、聲樂錄制過大量作品的樂隊變得無用武之地。
尷尬之余,涼山歌舞團也開始思考。“為什么不將樂隊利用起來,為市民辦一場免費的音樂會?”既響應了黨和政府“大力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號召,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陶冶了群眾的藝術情操,普及了音樂知識。
思路打開后,團里的領導和演員還擔心:到時候會不會有人來聽?而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涼山歌舞團首場惠民音樂會就吸引了3000余名市民前來觀看。
“西昌人民有福氣,在四川,除了成都人以外,能夠面對面聽到、看到和感受到交響樂的地方,那就是西昌了。”擔任此次演出指揮的一級作曲家宋小春如是說。據(jù)悉,目前涼山歌舞團樂隊,在四川是除了成都市以外唯一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地市級管弦樂隊。
群眾對藝術的渴求感動藝術家
宋小春今年68歲,他指揮了音樂會的第1至68場。“一開始,我們的音樂會在火把廣場的露天舞臺上搞。冬天的西昌,晚上很冷,即使這樣,廣場上的人還是坐得滿滿的。”回想起往事,宋小春顯得很興奮。在宋小春看來,觀眾對藝術的渴求和熱情是推動他們扎根涼山、搞惠民音樂會的動力之一。
2012年八一建軍節(jié)那天,音樂會在進行當中突降大雨,廣場上的群眾不但沒有減少,鼓掌的聲音反而更大了。這件事讓宋小春再次感受到群眾對于優(yōu)秀文化那種打心眼兒里的認同和渴求。
如今,惠民音樂會被搬進了金鷹劇院,演出條件大幅改善,觀眾的熱情也高漲了。8日晚上第100場惠民音樂會的結尾,很多觀眾都不斷高呼“再來一首”,現(xiàn)場的藝術家不得不再演一曲。
涼山人的“惠民音樂夢”
惠民音樂會,最關鍵的就是“惠民”二字。為了能夠把這個惠民利民的好事辦下去,也為了把西昌這張文化名片做大、做強、做好,涼山彝族自治州和西昌市決定分別對每場演出給予2萬元的補貼,并對之前的演出費用進行追補。
“雖然每場4萬元依然不能完全抵消歌舞團的開支,但最起碼給我們減少了負擔,也讓我們繼續(xù)做下去的信心更足了。”歌舞團團長助理阿扎蓓蓓說。
與此同時,涼山歌舞團還積極走村串寨開展文藝推廣活動。今年,歌舞團啟動了“藝術感恩大地”千鄉(xiāng)播夢行動,走進千里涼山數(shù)百個鄉(xiāng)鎮(zhèn)演出,深受彝、藏、漢各族群眾的喜愛。
涼山歌舞團還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播使者積極開展國際國內(nèi)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出訪亞洲、歐洲、美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歌舞團作為民族團結的使者巡演于祖國大江南北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被贊譽為“中國民族藝術之花”。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