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網上群眾路線”新天地
CFP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許多地方、部門和單位把網絡作為開門搞活動的重要載體,通過網絡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解民憂。網絡日益成為干群雙向互動交流的新平臺,網絡問政、議政、理政日益成為公共治理的新模式,網絡服務日益成為服務群眾的新途徑,因此,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就成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全新領域。網絡聯系著占全國總人口45%的網民群眾,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把這條“網上群眾路線”走實、走穩、走新,意義非同尋常。
網絡賦予“群眾路線”全新時代內涵
網絡不斷拓寬群眾工作的對象和領域。隨著web2.0時代的全面到來,“數字化生存”使網絡化生活、網絡化工作、網絡化交往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態。目前我國網民人數已近6億,手機網民4.64億,微博用戶3.3億,我們正迎來“大眾麥克風”的網絡微政新時代,網絡虛擬社會當前已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網絡日益成為聚合民意的“輿論場”、干群互動的“綠色通道”和為民服務的“好幫手”,極大拓寬了群眾工作的領域和范疇。黨員干部應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宣傳群眾就要宣傳網民,聯系群眾就要聯系網民,服務群眾就要服務網民,走好群眾路線就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意識,與時俱進,主動而為,不斷拓展網上群眾工作新領域。
網絡日益成為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的重要陣地。宣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重點就應在哪里,陣地就應延伸到哪里。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一些西方國家利用其掌握的網絡技術優勢和話語優勢,鼓吹所謂“網絡自由”,推行數字霸權和“顏色革命”。網絡已經成為影響黨群關系和執政基礎的“最大變量”,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爭奪網絡陣地的實質,是爭奪輿論傳播的主動權,爭奪意識形態的制高點,最終是爭奪群眾、爭奪民心。實現宣傳工作“兩個鞏固”的歷史任務,即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就必須鞏固網絡陣地,凈化網絡環境,還網絡一片朗朗晴空。
網絡日益成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黨的群眾路線只有與現代網絡技術有機融合,才能發揮“傳統+科技”的最大優勢。網絡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通過政務微博、網絡論壇、網上留言板、書記市長信箱等,能突破層級限制,有效聚合民意,及時受理和解決民生熱點難題;網絡又好比“一面鏡子”,能化解“當面難吐逆耳言”的尷尬,去偽存真、照出問題,通過網民拍磚、灌水、蓋樓形成的“倒逼機制”,能極大地推動和改進工作;網絡也是公共服務的“加速器”,通過網上辦事大廳、在線服務等,突破了時空限制,精簡了辦事流程,使群眾足不出戶、輕點鼠標即可享受便利的服務。可以說,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正成為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新時期營造和諧黨群干群關系的必然選擇。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盡管“網上群眾路線”開啟了“鍵對鍵”、“點對點”、“心對心”的干群互動新平臺,但由于思想觀念滯后和制度機制缺失,“網上群眾路線”的實際運行尚存在一些問題。查擺“四風”問題,也要查擺“網上群眾路線”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網上失語遲語”:不作為造成輿論被動局面。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駕馭得好,有利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駕馭得不好,有可能損害黨群干群關系。必須清醒地看到,網上輿論斗爭形勢嚴峻復雜。有的“造謠族”大肆渲染過激言論和錯誤觀點,信口雌黃、蠱惑人心、誤導大眾;有的“憤青族”利用網絡發泄私憤,逢官必貶、遇富即罵,寧信其錯、不信其對,寧信其壞、不信其好;網絡鬧大沖動、逆反極化心理、法不責眾等偏激情緒交叉感染、不斷蔓延。面對網絡紛繁亂象,我們的網上群眾工作有時做得很被動:有的存在網絡懶政思維,習慣性地選擇沉默失聲不作為,或姍姍來遲慢作為。有的不敢堅持原則,在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躲躲閃閃、含糊其辭,愛惜自己的“羽毛”,做所謂的“開明紳士”。有的缺乏責任擔當,不敢問、不敢管、遇事繞著走。這些不作為、慢作為造成網絡秩序失范,消解凝聚人心的正能量。
“網上官僚主義”:打官腔損害黨政干部形象。對網民反映的問題,有的套用“萬能回復”,復制一句“協調辦理中”或“已責成有關部門”或“已閱”等官話敷衍搪塞;有的引用文件上的一句大話空話,讓群眾在“已作部署”中等待渺茫的希望;有的政務微博自說自話,對網民留言不聞不問,對群眾關切避而不談或澄而不清;有的政務網站和微博“僵尸化”,政務信息陳舊,監督網站打不開;有的缺乏網絡民意及時梳理、辦理回復機制,出現征求意見滿滿當當、辦理回復寥寥無幾或網上熱熱鬧鬧、網下冷冷清清的局面。這些“網上官僚主義”不僅影響辦事效率,還嚴重傷害群眾感情,造成干群關系的隔膜。
“網上素養短板”:輿論生態考驗干部應對能力。網絡“廣場效應”下的“眾聲喧嘩”,使得各種觀點相互碰撞,輿論斗爭更加直接尖銳。面對網絡全新輿論格局和輿論生態,有的缺乏應對網絡傳播的認知力、敏感度和應對力,或視其為“洪水猛獸”,患上“網絡恐懼癥”;或不懂裝懂,雷人雷語頻頻出現;或熟視無睹,不屑一顧。面對瞬息萬變的“網情”、“網聲”、“網意”,面對網絡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興自媒體,有的不懂得網上輿論場形成演化的規律,不懂得如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仍沿襲過去的模式套路做網上工作,語言生硬、形式刻板。補齊“素養短板”,克服“本領恐慌”成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全新課題。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制度機制要先行
善為治者,貴在求民之穩,達民之情。新時期應對“網絡趕考”之路,學好、用好、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不斷提高網絡執政能力和水平,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已成為當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必修課。
完善網民利益訴求回應機制。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關鍵要搭建好黨群聯系密切、互動交流順暢、群眾有序參與的制度化平臺。對網民利益訴求及時辦理回復,對有普遍性的問題要進行細化分類、歸檔整理,建立健全利益訴求結晶機制,及時納入公共政策議程。完善網絡問政理政績效考核機制,設立“回復率”、“滿意度”等考核指標,及時在網絡上曬出回復意見和考評結果,確保群眾利益訴求能夠及時得到受理、解決,在網上良性互動中重塑干群之間的信任與理解。
建立網上輿論引導和利益調控機制。加強輿情研判,完善輿情引導機制,主動設置議題,轉變話語表達方式,及時發出權威聲音。對非理性心態主動應對、及時疏導;對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快速反應、防患于未然;對突發事件引導,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開放有序、管理有效,及時占領輿論制高點和道義制高點;對少數造謠滋事、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要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網絡斗爭。完善利益調控機制,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平等對話交流互動中順勢引導、整合利益、調和矛盾。
建立健全網絡問政監督機制。網絡問政的前提在“問”,重點則在于“行”。“問”是方式手段,“行”才是最終目的。由“問”轉為“行”,關鍵在于建立監督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網絡黨務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公仆信箱制度、領導干部留言板制度、網絡實名舉報制度、網絡信訪制度、限期辦結回復制度等,健全網絡懶政、網上責任事故問責制,確保網民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聲、事事有著落。同時,對借網絡監督之名,行誣告陷害、敲詐勒索之實的,要依法進行嚴厲打擊。
創建網上網下聯動對接機制。網絡是聯系黨群政群關系的橋梁和媒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決不意味著放棄群眾路線的一些傳統的形式和方法,決不意味著要以“鍵對鍵”取代“面對面”。事實上,網上群眾反映的問題,最終還要在實踐中落實、解決。因此,必須建立“網上察民意、網下解民憂”的網上網下聯動對接機制。領導干部要帶頭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自覺以網上群眾意見為鏡,對照檢查現實工作當中的不足,帶著網上群眾意見,深入基層一線,俯下身子,在“接地氣”和躬身實踐中切實為民排憂解難,絕不能以看帖子、回留言、“織微博”代替走基層、辦實事。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