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檔案館日前收到80歲老人鄭嘉鈞捐贈的珍貴檔案史料《譯報周刊》,民國史專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留存至今、最為完整的《譯報周刊》——
“檔案史料捐獻給了省檔案館,就像女兒出嫁一樣,我很欣慰。”80歲的鄭嘉鈞老人手捧一摞書,鄭重地交到浙江省檔案局局長劉蕓手中,老人眼里含著淚水。劉蕓對老人說:“它是你們鄭氏家族的寶貝,‘嫁’過來以后,從家族財富變成社會財富、歷史財富。這既是終點,也是起點?!?/p>
這是今年10月23日發生在浙江省檔案館的一幕。這套雜志叫《譯報周刊》,1938年在上海英租界出版,9個月后被日寇通令停刊,一共有35冊。據查,這套周刊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留存至今、最為完整的《譯報周刊》。雜志的原主人是鄭嘉鈞的三叔,革命先烈鄭文俊。
“這套珍貴檔案史料的捐贈,既豐富了浙江省檔案館的館藏,也為后人索引研究抗戰歷史提供了真實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更可貴的是,這些刊物是革命先烈生前購買的,上面還有他的簽名和印章,這就是歷史最真實的紀錄?!眲⑹|說。
夾墻內的“紅色刊物”
歲月的痕跡,一覽無余地刻在眼前的一摞《譯報周刊》上。紙張泛黃,脆弱得稍微一翻動就會破碎,邊角處已用透明膠“包扎”起來。封面處的簽名“洛夫”,雋秀靈動,印章也清晰可見?!奥宸颉本褪青嵨目?,1938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43年4月在平陽游擊區抗日革命斗爭中英勇犧牲,年僅21歲。
“這些雜志都是三叔在溫州書店購買的,幾乎每一本封面上都有‘洛夫’或者‘文俊’的簽名,許多文章也留下了他的筆跡?!睋嵓吴x介紹,也許怕雜志被發現連累家人,鄭文俊把它們都封存在家里墻壁的夾縫里。直至70多年后,鄭文俊老宅溫州市朔門李家村二號舊房改建拆墻時才被發現。
“當時我粗粗一看,就看到三叔的字和圖章,激動極了!再一看是民國27年,那不正是1938年嗎!”作為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會員,鄭嘉鈞立刻意識到這些雜志重要的文獻意義和歷史價值,便提出把雜志帶回杭州。
回到杭州,看到雜志有的已破舊不堪,鄭嘉鈞跑到圖書館請人修補。因為雜志兩面都有字,修補難度極大,工作人員不肯接手,可終究抵不過這位“固執”老人的百般懇求。修復好后,為了方便查閱,鄭嘉鈞就拿去復印。為了保護好雜志,他親自上陣,戴著手套一張張復印,足足花了4天時間。鄭嘉鈞將其中一套復印件交給了民國史專家、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楊樹標,他既是《譯報周刊》的引薦者也是評價者,專門對文獻進行研究整理。
這套雜志研究價值巨大
讀完這套近200萬字的周刊后,楊樹標贊嘆不已。他說:“這套《譯報周刊》對研究革命歷史的價值很大。”據他介紹,這套周刊上文章的作者多達幾百位,有真名,也有筆名、化名,其中不少是國內外重量級的人物,國內有胡愈之、梅益、巴人、陳毅、葉劍英等,國外有斯大林、季米特洛夫、莫洛托夫、布魯奇等。
“當時如孤島般的上海,在日寇的鐵蹄下,撰寫、轉載如此多文章來宣傳反法西斯戰爭、宣傳抗日,喚醒民眾,十分可貴?!睏顦錁苏f。周刊就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下的抗日戰爭、揭露汪精衛的嘴臉、揭露日寇的暴行與侵略的言論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楊樹標認為,雜志將抗日戰爭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緊密結合,提升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地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理論深度,在中國抗戰初期,能有這樣的認識十分不容易。
“更為珍貴的是,在這本雜志中第一次刊登了宣傳新四軍抗日成果的文章。這在目前發現的報刊中屬最早的。”楊樹標說,周刊還發表了張紀明寫的《懷民族戰士方志敏》,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向中國人公開宣傳革命烈士方志敏。這套雜志北大缺7本,上海師范大學缺6本,浙江省檔案館原先只有4本,而鄭嘉鈞所捐贈的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留存至今、最為完整的《譯報周刊》。
檔案館需要“鄭嘉鈞們”
作為叔父的遺物,鄭嘉鈞視這摞雜志為寶;作為有著重要文獻價值的書籍,鄭嘉鈞渴望與有識之士分享。由于保存條件有限,鄭嘉鈞思索著雜志的“歸屬”,是放置家中,還是送博物館?
楊樹標建議道,檔案館能科學地管理,還能通過多種方式對檔案資料開發利用。在充分考察后,鄭嘉鈞決定捐贈給浙江省檔案館。
浙江省檔案館檔案管理處處長呂紅回憶了一個細節:“為了方便讀者閱讀,鄭老還制作了《作者撰文索引目錄匯編》,前后花了5個月時間,每修訂一次都會自己掏錢打印,乘著公交車到檔案館,來來回回不下十次。”副處長封小平說:“每次拿出那套書,鄭老總是格外小心。他的那一句‘嫁女兒’,更是讓我感動萬分?!?/p>
浙江省檔案局副局長丁越飛告訴記者,檔案館里關于革命歷史的資料文獻非常少,鄭嘉鈞的行為很有意義。他希望借本報呼吁:“當前,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獻、書籍和檔案等流落于民間,亟待整理搶救。而檔案館擁有條件長期科學地保管,提供完全免費的代存服務,并開發其研究價值。目前,許多人還是缺少這樣的意識,檔案館太需要‘鄭嘉鈞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