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研討會評論”現象 提出建設性意見
近日,本報連續刊發言論和報道,對當前文藝作品研討會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以及專家們的討論進行了關注,引起了文藝界,特別是文藝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業內知名專家學者紛紛致電報社編輯部,表達了對文藝評論現狀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期冀能對營造健康的評論環境有所裨益。
專家表示,當前的文藝評論,總體上呈現出活躍的態勢,對優秀文藝作品能夠及時研究與評論,許多研討會是有質量和有權威性的,這對促進文藝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文藝評論中存在的不足也顯而易見,特別是一些作品研討會上,確實有“圈子化”、商業氣息太濃、缺少文藝爭鳴、一味吹捧等現象,甚至有些“華威先生”忙于開會沒時間仔細審看作品。這種現象很容易導致參會者的觀點大同小異、流于形式、難以出新。另一方面,偶有尖銳意見也常導致軒然大波,批評于是式微。“研討會評論”模式化現象折射出當前文藝批評生態有滑坡的傾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嚴格說來,有獨立的媒體就會有獨立的作者,就會有職業的評論家。所謂的“研討會評論”不是以評論的威信來維系自己的職業,更多的是靠關系。只要沒有獨立的空間和批評渠道,就很難避免一些不良的現象。而“研討會評論”也只對看重它的人才起作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說,只要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水平的理論家、評論家就不難發現作品的缺點和問題,只是看他們敢不敢批評、要不要批評、愿不愿意批評。
那么研討會究竟應當怎么開、誰組織開、請誰開?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對改善當前的評論環境進行過呼吁。李準認為類似研討會這樣的文藝批評活動比較適合由負責評論或者行政管理的有關部委,或者搞學術研究、評論的第三方來舉辦會議,并同時承擔一些事務性的費用。曾慶瑞也建議有關方面可以用建立文藝創作基金的形式牽頭搞創作研討,同時借第三方的力量團結、組織和培養一批中青年評論隊伍,營造健康的評論環境。尹鴻則表示,在新媒體時代,即使不組織研討會,不管是在互聯網上,還是在微博、博客等自媒體上仍然有一大批自由批評人做一些獨立的、自發的批評,他們多少也會受到一些商業因素的干預、影響,但總會保持一些基本底線,為了保住自己的威信還是會有一些平衡。上世紀90年代,文藝界對市場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曾頗有爭議,當時有人說“市場經濟打斷了文學的脊梁骨”,亦有人說“渾身銅臭也能熏出一個文藝的新世界”。當時有關方面針對這種現象舉辦了題為“市場經濟和文藝繁榮究竟是什么關系”的研討會,李準曾參與組織工作。據他回憶,當時在選誰參與研討的問題上十分斟酌,首先要看誰有發言權,誰了解實際情況,又有理論見解,為此還特別請了兩位跟這個問題關系最大的經濟學家,一位是吳敬璉,他主張一切靠市場機制,反對國家調節;另外一位是吳樹青,他主張公有制為主體,依靠國家調節。當時還從廣電部邀請了仲呈祥、從文化部邀請了市場局的一位副局長,與會者都是在各自領域頗有研究的學者,都能針對問題提出獨立觀點。這樣的研討會才可能有爭鳴、有交鋒,有深度、有銳度。在當時,專家學者能參加這樣的會議,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身份,大家都很認真地參會并發言。類似這樣的會議還有上世紀80年代有關政治與文藝關系的研討,現實主義創作的研討等等。
魯迅曾有言“文藝批評就是挖爛蘋果,把爛的挖出去,剩下的就都是好的,就可以吃好的”。畢竟研討會的目的不單是表彰一個作品或者評議某個獎項,最終的目的更是為了從整體上對創作的提高有所推動。李準認為,主辦方首先要做好功課,審查作品、判斷作品,要提出問題提出話題,按照題目的需要,找有不同見解的專家進行研討,這樣的研討才有質量,氣氛才能活躍。李準建議,文聯、作協和各個文藝家協會,包括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能夠撥出專項經費,抓住當前整個文藝創作一些有代表性、影響全局的課題、思潮、觀點,集中專家、觀眾、讀者的代表,展開研討。比如當下對文學史的爭論,關于“五四”的爭論、歷史虛無主義的爭論等等。還比如可以望見人間百態的家庭倫理劇,在時間上具有永恒性、空間上具有普遍性的戰爭題材劇,甚至于業內有些人連經典都定義不清的經典改編劇。唯有如此,專家的批評才不至于淪為“水過地皮濕”的輕描淡寫,徒有形式,研討會式的評論才會發揮出獨特的功能。(記者 丁薇)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