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聯手高校扶持年輕人才
上海國際藝術節聯手高校扶持年輕人才
看,藝術節的青年夢
10月26日,為期8天的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正式在上海戲劇學院落下帷幕。200余場演出、31場工作坊與講座、30項視覺藝術展覽、64部微電影……據統計,本次活動的入園人數總計達到近3萬人次。這樣的嘗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和上海戲劇學院可謂成功開創了一個先例。
發掘青年人才,責無旁貸
小小的校園劇場,舞臺上僅剩一盞追光,兜頭罩下。吳承昊就立定在這束光線下,“歡迎大家來到《白鰭豚歌》的世界首演。”話音剛落,劇場內的觀眾失聲而笑,有些善意,也有點揶揄,畢竟,眼前這位創作者還只是位18歲的青春少年。為紀念揚子江(長江)白鰭豚,已是哈佛大學大一新生的吳承昊創作了室內樂《白鰭豚歌》。演出現場,這首旋律動人的曲子,讓現場觀眾不吝用“清新優美”來形容。而因為藝術節“扶青計劃”這一舞臺,僅僅是在4年前開始嘗試作曲的吳承昊,在聚光燈下邁出成功一步。
獲益于“扶青計劃”,包括吳承昊在內的6組入圍青年,在藝委會的指導和藝術節的資助下各自完成了一部時長20至40分鐘的原創作品,由藝術節邀請國際知名藝術節、演出交易會、經紀公司、劇團等的負責人在藝術節期間現場觀摩。
“藝術節并不僅僅屬于那些享有盛名的藝術家和團體。”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的眼中,發掘和培養代表藝術發展未來的青年藝術人才,是一個國際性藝術節責無旁貸的職責。
裘繼戎就在這方舞臺上痛快地“撒了點野”。這位京劇裘派嫡傳第四代繼承人,在這次青年藝術創想周上與街舞好手潘沁合作,上演了一場京劇街舞劇《融》。倆人將傳統京劇的沉穩內斂與當代年輕人的熱情張揚在舞臺上激烈碰撞。有人評價,這是在化“戎”為“融”,探索現代藝態融入傳統經典的新表達。
校園處處有藝術,別具風景
“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迎來十五周年之際,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聯合推出的全新并將長期設立的品牌系列活動,也讓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總監喬納森·彌爾斯很欣賞,“非常棒,形式很新穎。”
校園里“上戲劇院”、“端鈞劇場”、“新空間”等大小劇場里,時刻上演著各種各樣的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劇場外的教室、排練廳、形體房、圖書館、草坪甚至是陽臺上,都有各種多媒體、現場秀、微電影等藝術呈現。
上戲標志性建筑紅樓前的大草坪上,放置著一個個大小不同的白色方塊。這套由上戲舞美系畢業生王豪翔創作的作品既是裝點環境的空間幾何裝置,又兼具坐椅的實用性。觀眾在這里可以欣賞到令人炫目的時裝造型秀《著色》、創意真人秀《看我72變》等節目。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郭宇說,“這是一種開放辦學的最好方式。”他認為,如今的青年藝術創作,“稚嫩而有想法,哪怕略有些不成熟,但對整個藝術生態有倡導作用,意義很大。鼓勵創新,尤其是鼓勵年輕人的創新,能夠讓這個城市別具一番風景。”
在著名音樂家譚盾的回憶中,自己也曾是受過提攜的年輕人,“我覺得我們也到了應該要提攜我們年輕一代的時候了。”
譚盾擔任的是“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藝委會主席。在這個藝委會中擔任主席或成員的還有林兆華、楊麗萍、何訓田、田沁鑫、曹誠淵等知名藝術家。
“改變我們文化歷史的,真的是年輕人,而我們的社會對于年輕人的鼓勵還很有限,專門為年輕人設置的平臺不夠。”在譚盾眼中,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大膽、勇敢地做了這個事情。”譚盾說,自己很自豪,因為“‘扶持青年’計劃做得非常到位,體現了藝術節嶄新的面貌,在這個國家的藝術開拓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令全世界所有藝術創造者們刮目相看。”
美國中西部大學藝術聯盟的總裁大衛·法拉爾說,“專門為青年藝術家投資,幫助他們創作作品,這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我認為,在中國,這對藝術家的發展以及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