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揭幕:打造中國文化“走出去”舞臺
新華網上海10月18日電 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8日揭幕。走過十五載的藝術節漸入“青春期”,如同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充滿自信和創新。它匯聚世界舞臺佳作,包容多元文化,但更善于打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舞臺”,展示上海魅力、中國活力。
簡樸辦節
為期一個月的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吸引42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將有3000余名中外藝術家奉獻47臺演出節目和11項展事,還有近3000場群眾文化活動預計吸納450萬人次觀眾,規模之盛不言而喻,但開閉幕儀式一貫簡樸,從不鋪紅毯、辦晚會。
讓藝術為百姓所享,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宗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劉文國說,組委會今年更厲行節儉,對藝術節每一個流程環節上的支出都做了減法,擠出了部分經費,投入了“文化惠民”項目——面向中低收入群眾而發售的“優惠票”當中。
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還用這筆“擠出來的經費”購買了今年開幕式演出——蒙特卡洛芭蕾舞團《天鵝湖》的電視轉播權。這意味著,10月18日晚,除了劇場中的2000余名中外嘉賓,任何人都可以在上海的十多個露天廣場室外大屏幕上飽覽現代芭蕾之美。
《天鵝湖》的編舞、世界編舞大師讓·克里斯多夫·馬約為之深受震撼。他說:“讓無法進劇場的觀眾在廣場上欣賞高雅藝術,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主意。我要把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理念帶回歐洲去。”
傳承創新
傳承、探索、創新,眾多中國原創舞臺作品在藝術節舞臺上“首秀”。
國家大劇院創排的京劇《天下歸心》,植根傳統、立意高遠。京滬兩地話劇重鎮攜手打造、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的話劇《推拿》充滿人性關切。“昆曲王子”張軍編排3D全息昆曲音樂會,將古老水磨調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上海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則打開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新天地”。
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創作的三部作品,未演先熱,尤其吸引國際演藝界關注。著名作曲家譚盾歷時五年,用《微電影交響詩:女書》“復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美藝術家聯合創作音樂話劇《蘇州河北》,向世界講述中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庇護猶太難民的“愛與哀愁”;上海與香港藝術節聯合委約田沁鑫創作話劇《青蛇》,用“東方禪學”重新詮釋流傳600年的白蛇傳說。
力推青年
而扶持青年藝術家,用青年人的創意來激活中華文化的深厚傳統和傳承,正成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新“亮點”。
“我想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看一看,中國的年輕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文化的傳承發展,藝術的市場和未來都依賴于青年,這是全世界藝術圈的共識。”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愛丁堡藝術節藝術總監喬納森說。
2012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首創“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用7個“80后”“90后”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組裝成一臺演出,邀請世界各國演藝界“掌門”前來觀摩,結果好評如潮,當場達成去海外演出的邀約就有25項。
青年藝術家王翀的《雷雨2.0》已經在今年年初的臺北藝術節上成功演出。藝術家趙磊的《關雎》則讓土耳其藝術節藝術總監“一見鐘情”。人們贊嘆,這些作品雖不完美,卻讓中國文化找到了與國際接軌、新鮮又引人入勝的嶄新表現方式。
今年,上海戲劇學院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聯盟,讓這一計劃迅速成長為為期10天的“青年藝術家創想周”。從10月19日至26日,以“當昨天遇見未來——非遺與當代藝術對話”為主題的青創周,將在上海戲劇學院的所有空間中華麗登場,向所有人開放欣賞和觀摩。
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總監王雋看來,充滿活力的“青年藝術家創想周”就是藝術節的“創業板”,備受世界矚目。通過做強亞太地區專業化程度最高的藝術節交易會,通過委約創作更多“擁有中西合璧‘文化DNA’”的舞臺作品,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越來越自信地履行其文化責任——讓世界感受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贊嘆中國的活力和創意。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