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來,引發了關注熱潮。10月18日晚總決賽在央視一套、十套并機播出,以很高的收視率,為這個以嚴肅題材創造了流行文化消費奇跡的節目畫上了完美句號。節目除了為流行文化產品競爭帶來了種種啟示之外,也引發了學術界對語言文字現狀與未來走勢的思考。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諸多語言研究專家,從學術角度考量這一文化現象。
漢字書寫能力退化之憂
盡管總導演關正文一直在強調,節目的創意初衷并不是因為出現了所謂的“漢字危機”,也絕不是要扮演在鍵盤中拯救漢字的英雄,漢字書寫能力還談不上危機,然而記者在走訪中卻發現,大多數語言專家還是對目前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憂心忡忡。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江藍生告訴記者:“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外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發生了一些扭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漢語,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忽視和輕視?!痹谒磥恚爸袊鴿h字聽寫大會”之所以影響巨大,是因為其創意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國家語委的一項調查顯示:65%以上的大學生將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一些博士生導師也反映:能寫出文從字順、邏輯清通論文的碩士、博士并不多,更別提錯別字問題了。
對于這種狀況,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博士后酈波的反應更加激烈:“我個人認為危機已經來了。從新文化運動以來有好幾次漢字危機,我覺得都是技術層面的,不是根本問題。因為從語言學角度來講,影響語言文化發展最關鍵的是民族生存狀態。我們現在鍵盤錄入和語音錄入使得大家提筆忘字,其實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世界歷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隨著她們文字的消亡,伴隨著對母語情感的淡化,這是文化層面的危機。它短時間可能體現不出來,但是放在幾十年甚至一兩百年的時間里,它的弊端可以體現出來。所以在這個歷史的當口,我覺得做‘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有意義的,不管后面路有多么艱難,我們相信一句話:這種事我們不做誰來做?現在不做何時做?”
“修復”能力退化必須創新路徑
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進行,“漢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從媒體廣泛而熱烈的反應也不難看出漢字書寫能力問題的嚴重性。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應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說:“我們習慣了用鍵盤打字,手寫的幾率勢必就會相對減少,這就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但是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電腦、網絡、數碼的使用是一個潮流,而且還要進一步發展,不可逆轉。”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對這一進程持開明態度:“信息化時代一定會讓我們民族的文化煥發青春,我們不能夠因噎廢食。以后提筆忘字的現象恐怕會越來越多,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看到。由于信息化時代的特點,我們認的字以后可能會多一些,但會寫的字卻越來越少。這個情況在日本已經出現了?!?/p>
這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境遇。總導演關正文認為,用傳統思維解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問題一定無解,你不應該也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人類科技進步、文明進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減少使用新的書寫工具。而且書寫工具只會變得越來越便捷,你現在敲一個字,電腦可以聯想提供幾個詞語的選擇,將來一定可以提供更多詞語甚至短句的選擇,也許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擊鍵盤,只要出聲甚至只要想到一個字,剩下的事電腦就給你辦了。要讓我們的民族保持漢字手寫能力,就必須有創新的方式?!爸袊鴿h字聽寫大會”希望成為這種創新的一種嘗試。如果五十年之后它還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那時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親近漢字的節日,而不僅僅是一個節目。
在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李挺看來,這種創新的求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必然表現:“這說明我們的漢字,我們的中華文明,有著良好的、健康的基因?!袊鴿h字聽寫大會’所引發的效應,是我們文化的自信,也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漢字書寫在現實境遇面前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的體現。正是這種健康的基因使中華文明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始終保持進步和先進性?!?/p>
《通用規范漢字表》研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說,一個社會的文化訴求是我們能寫好字的關鍵。搞“兩彈一星”的專家,他們搞一輩子科技,也能寫得一手好字,沒有提筆忘字。我們的社會要有文化訴求,要有文化素養,大家要熱愛自己的文化,讓這種文化修養、文化訴求走到全民層面上是寫好漢字的關鍵。
我們還能像祖先那樣敬畏文字嗎
在江藍生看來,書寫首先是一個對待漢字的態度問題?!凹夹g化時代電腦和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閱讀和書寫的工具,電子閱讀正在日益取代紙質圖書的閱讀。其結果就是淺閱讀、快餐文化的興起。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敬惜字紙’,是說如果這張紙上有漢字,是不可以被隨意扔掉、不能拿來做別的事情的。這種對于漢字、對于自己母語的敬畏尊重的傳統,我們現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隨意拿漢字、漢語調侃、戲謔,解構漢語的語法規則,歪曲一些字的形音義,這種現象非常的普遍。長此下去,作為母語的漢字本體就會發生蛻化和異化,它反過來又會侵蝕我們的精神和文化。”
酈波強調了書寫與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關系:“漢字是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它有一種整固性。整固的特點表現在精神層面。中國文化講外圓內方,天圓地方,方是指什么?內在精神的堅持。寫方塊字的時候,自我精神的重塑達到一個層次。古代科舉考試,要看字寫得漂不漂亮。中國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層面上很多是通過書寫進行的。”
手寫能力對漢字具有特別的意義,對此,王寧給出了非常生動的解釋:“漢字有這么個特點,你光看著它,它沒有親和力。你只有自己動手寫它才有親和力。你一寫字,它就到你身邊來了?!薄白鳛橐粋€老年受眾,我看這個節目就高興得不得了。我不是去看字。而是看寫字、看孩子,看孩子跟看寫字這兩個都很可愛。孩子們寫字不光是寫字,他是在動腦子。他會寫錯,但是他的錯有他的思想在里頭,他已經懂得形聲字的字旁有類別。對漢字他開始有不同的考慮,雖然可能寫錯,可是漢字的理念是正確的。所以我覺得這些孩子們很可愛,這個節目不只是讓大家認幾個字,而是讓大家對漢字有感覺。漢字已經成了大人的老師,看孩子們優秀的表現是內心里的一種高級娛樂,當你會寫的時候這種愉悅性就更大了。在這個節目中,藝術性和科學性同時得到了體現。”
更重要的意義是文化傳承
關正文坦言,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所收到的各種反饋中,最讓他困惑的是很多人對題目難度的質疑?!昂芏嗨^的意見領袖批評我們的題目選詞冷僻,認為應該考常用詞。聽上去這種意見似乎很正確,但經不起推敲。一個語言之所以優秀、優美,恰恰體現在其對微妙差異豐富準確的表達能力上。相近語義的詞匯量越大,語言的能力才越強。一個英國農民一生可能僅需要800個單詞就夠了,這是語言能力退化的表現,而不是語言效率提高的標志。強調將漢字書寫能力局限在常用詞范圍,是快餐文化價值觀的折射,而詞匯在常用語之外的寬度,才是形成美感的源泉。”
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本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裁判長劉丹青先生說:“大會從選詞、命題到讀詞、解釋、評判,一直到嘉賓的評說講解,這些都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基礎之上,有很扎實的專業基礎,使得這個節目能夠在傳承、傳播規范漢字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這是它理性的力量。”
王寧認同了這一基本判斷:“這個節目開播以來所出的題目我個人是挺欣賞的。咱們要先把小孩子引導到‘喜歡寫’這個層面上。你看他寫對了以后是很高興的,‘犖’字能寫出來我都非常吃驚。這說明他對漢字有親和力。還有很多科技名詞我也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每個學科的老師都要管?,F場有評論,講點道理他就記住了。”相比之下,王寧倒是擔心將來持續舉辦,如果光找難字就出不來題了。“小孩子的記性特別好。如果能夠進入大賽,他們能夠把一本字典背一半。不可能完全不去背,因為孩子記性太好了?!?/p>
在談到題目難度時,酈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提筆忘字的不是正在比賽的孩子而是成年人。孩子在中學生階段必須延展漢字的難度,說難的大多是成年人。做這件事情不光是為了書寫,后面還有更重要的使命是傳承。有些詞寫起來很生僻,但是它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的內容,這種詞在聽寫的過程中,旁邊有文化專家進行解讀,這就是文化傳承,這是書寫背后更深刻的價值和內涵,也是這個節目最重要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所以所謂的生僻字、難字是大家的誤解,沒有完全理解設計者的初衷。
北師大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鄧虹說,其實有好多詞,社會上有很多人覺得難,可我們中學老師覺得并不難。比如說“犖犖大端”,高三復習中,成語里必有這個詞,只不過很多成年人不知道罷了。
很多專家也指出了目前漢字聽寫大會題庫改進的方向。王寧教授說:現在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考慮“字”的難度多,考慮“詞”的難度還不夠。有的時候,一個很容易的字放到詞里會變難;有時候這個詞非常難,但寫出來的字卻很簡單。這個節目不要助長小孩去死背,要讓他們背完后能理解。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建議,聽寫大會的考題,難度字應該更多關注需要當代青少年和國民應該記住的對歷史文化、歷史事件的記載詞語,提醒大家對這些文化現象的關注?,F在我們《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字只有三千多一點,一二級字加起來也就是六千多,這是符合漢字使用規律的。現在有人編字典,把所有的字都收集起來,八九萬個漢字,里面有好多漢字早就退出了使用領域,這就造成一個誤解,說漢字太多了、太難了,不利于對外漢語推廣。
倉頡靈感不滅 美麗中文不老
記者了解到,隨著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結束,它的第二屆籌備工作已經啟動。與第一屆相比,最大的不同將是參賽資源向全社會開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這一活動的體驗之中,而最終由各省優勝代表隊參加的全國比賽更是讓人充滿期待。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向記者介紹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我們要建立長效機制,爭取每年都開展一次這樣的活動?!?/p>
在國家語委的語境中,中國夢有著對應的語言文字夢,這個夢想的實現標準,就是全民語言能力的提升。
社會各界的支持讓語言學家們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藍生說:“觀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全民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教育潤物無聲、點滴在心,要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必將提升學生書寫興趣,激勵廣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覺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帶動我國國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電視臺始終堅持它承擔的社會責任,堅持文化傳播的責任?!爸袊鴿h字聽寫大會”也是我們承擔這個責任的具體表現。下一步,我們還將在電視表達、電視傳播的爆發性上加以改進。讓更多的受眾能直接通過現代技術、新媒體直接參與互動。觀眾現在已經在看、在默寫、在測試,未來我們計劃能讓全民的書寫狀況在這個節目平臺上更廣泛、真實、有趣地反映出來。我們也會根據這樣一個節目給我們的啟發,認真思考如何建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更符合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進一步創新我們其他文化、歷史、科技節目。
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說:“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是本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學術講解人,在向記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話語時她激動不已:“漢字不僅僅是中國人交流信息的符號,更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象。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微縮的中國人。漢字聽寫大賽在提升全社會對漢字的重視程度的同時,讓漢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課堂,成就一代代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真正做到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保ū緢笥浾?nbsp;賈 宇)
基本數字
海選人數:超過20000人
全國決賽參賽人數:160人
節目總期數: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頻道:中央電視臺1套、10套并機播出
播出時間:中央電視臺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總決賽最高全國平均收視率:2.16%,與同時播出的《中國好聲音》相差0.03
相關人物
總冠軍:浙江杭州外國語學校 陸佳蕾
總顧問: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 江藍生
裁判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 劉丹青
裁 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張伯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譚景春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副主任 程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研究室副主任 孟蓬生
題庫解密
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題庫總量3000道,錄制現場題庫耗用量約為1157道,節目播出題目量860道。題庫分為十個難度等級。
媒體反響
自2013年8月開播以來數百家媒體高度關注、數千萬網民全城熱議、海內外華人鼎力支持,“漢字書寫”成為整個暑期的熱門詞匯,這項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已經化作全民共同行動。各類專題報道近300篇,覆蓋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
自第一期節目播出24小時百度搜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相關詞條數目已達到42萬條。截至總決賽播出前,相關詞條數目已達360萬余條。
微博互動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現,微博話題開展后迅速登頂熱門榜排名全國電視節目第一名,點擊率高達18萬余次。網友參與話題、留言、轉發總量從第一期的27000余條持續飆升到總決賽節目播出前超過100萬條。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