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的好模式也不是“保險箱”
《中國好聲音》式的成功只是少數,引進模式的中國電視節目輸贏參半
好模式也不是“保險箱”
2013年暑期檔,中國各大衛視平臺一度有13檔音樂選秀節目同步播出,它們大多來自于國外電視節目的模式引進。驀然回首,人們赫然發現,全球大部分有過成功經驗的娛樂節目,都開始有個中國版本。然而,并不是所有“外來的和尚”,都能在中國的土壤上修成正果。
現象:“我們有過度消費的嫌疑,好模式可能是十幾年積累的,不會每年產出很多”
10月7日,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延續首季收視神話,收官戰以5.601的高收視率落下帷幕。
此前,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于8月25日進行總決選。湖南衛視《中國最強音》更早在6月結束,接檔的《快樂男聲》也已于9月28日落幕。今夏尤為喧囂的電視綜藝熒屏,至此終于暫趨平靜。
這3檔節目,是迄今世界最成功的3檔音樂真人秀節目的中國版本。《中國好聲音》原型是《The Voice》,《中國夢之聲》脫胎于《Idol》,《X—factor》在中國則變身為《中國最強音》。2012年,引入正版《The Voice》模式制作播出的首季《中國好聲音》收視率一路狂飆,總決賽6.1的最高收視率至今未破。于是,2013年,貌似“不差錢”的中國電視業界,迅速讓這3檔“漢化”節目為代表的13檔音樂選秀節目會師中國。
“13檔音樂選秀節目同時展開、進行比拼的電視盛況,在我們的模式引進方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發生。”“夢之聲”總導演王磊卿斷言。
不僅僅是音樂選秀節目,“模式風”似乎在一夜間刮遍了中國電視熒屏。一份不完全統計節目清單顯示,近年來,僅東方、湖南、浙江、江蘇4家衛視,便引進了21檔海外電視模式。如東方衛視引進《中國達人秀》、《頂級廚師》、《媽媽咪呀》、《舞林爭霸》等,湖南衛視則有《我們約會吧》、《舞動奇跡》、《我是歌手》、《百變大咖秀》等。至于原版版權國家,主要集中于荷蘭、英國、美國,也有韓國、西班牙等。
對于這股風潮,《舞林爭霸》總導演徐向東說:“我們有過度消費的嫌疑。”他分析,“好模式可能是十幾年積累的,不會每年產出很多。可我們引進了一批模式后,有幾個特別成功的,刺激大家一哄而上,一下子各個電視臺都把各個模式買了進來。”
衡量:“買模式已經有不少失敗案例,一窩蜂去買的時候,也就到了洗牌的時候”
王磊卿曾在SMG藝術人文頻道當過3年總監,他回憶,在2008年前后,有很多模式公司老總上門兜售模式,“拿個大包、一摞模式放到你面前,一張張給你看。大家就拿懷疑的眼光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當時,王磊卿并沒有想到,短短四五年后中國電視會瘋搶模式。“那時,模式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大家覺得花這筆錢不值。”
那么,如今來看,引進國外節目模式,這錢花值了嗎?
就像做生意總會有賠有賺,吃到引進海外電視模式紅利的,也不會是全部。
“好聲音”屬模式引進類節目中的翹楚。第二季《中國好聲音》首期收視即達3.516,總決賽10條15秒廣告累計吸金3242萬元,“一眨眼就是一套300多萬元的房子”,再度刷新真人秀決賽吸金紀錄,口碑效益得以延續。浙江衛視廣告部主任王俊透露,“好聲音”第二季光廣告總收入就高達10億元,這個數字是第一季的3倍。
《中國夢之聲》收視表現較平,但也取得了平均收視率1.646、最高收視2左右的成績。其廣告收益,則成為節目制作人員的驕傲。作為今年首次播出的節目,《中國夢之聲》僅冠名費就接近億元,總決賽15秒廣告高達137萬元,廣告價格超越了首季《中國好聲音》創造的116萬元,為所在頻道帶來了大收益。
湖南衛視年初曾以一檔引進模式《我是歌手》熱播熒屏,但隨后強勢推出的《中國最強音》,卻被公認為不太成功。“最強音”的原版《X—factor》在美國可以與《The Voice》比肩,但不管去年在遼寧衛視手中,還是今年在以娛樂節目見長的湖南衛視手中,它都沒能火起來。
“引進模式成風,但最多再過兩三年就會剎車。”“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認為,“買國外模式需要一定資金,而且問題是,買回來之后也不一定能做成功,這已經有不少失敗案例了。”
在王磊卿看來,“一窩蜂去買的時候,也就到了洗牌的時候。”在他看來,這個時間就在今年年底,“大家可以看看,買了這么多模式,成功的有幾個。”
啟發:“好模式不一定就是好節目,真正好的節目要能和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事實證明,引進模式本身,并不會成為節目成功的“保險箱”。
“好模式不一定就是好節目。”在《中國好聲音》之前,陸偉參與制作了數季《中國達人秀》。2000年亮相的首季《中國達人秀》,被業內公認為開啟了中國引進正版選秀節目的首輪潮流。“從‘達人秀’到‘好聲音’,大家都認為是模式的力量,他們不認為是節目制作的力量,這其實是誤區。”
“模式真的只是一個殼,最大的作用是讓團隊學會國際一流真人秀節目是怎么制作出來的。”陸偉形容,“就像一條生產流水線,你不過是買了更先進、更好的流水線,但怎么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取決于投入什么樣的原料,包括創意、情感共鳴、個性展現等,不是光有流水線,生搬硬套就可以的。”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引進節目模式成活率低的原因,在于國內電視臺制作能力跟不上,導致再好的創意也無法執行到位。當然,也有客觀原因,資金實力這一門檻,就令小公司與資金不足的衛星電視頻道很難支撐起一個制作精良的娛樂節目,只能“有多少錢辦多大事”。
成活率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理念的滯后、本土化水平的不足。按“好聲音”制作方燦星制作公司總裁田明的話來說,就是“再好的東西都要落地,必須要和自己結合起來。”央視制片人劉正舉也分析,許多引進節目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模式買入后制作時的本土化做得不到位。“對中國觀眾來說,真正好的節目是能和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節目,否則就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有的地方衛視購買模式,還有意或無意地讓其淪為“貼牌廣告”。“買模式,必須要學到模式的精髓,而不是買一個模式掛另外一個羊頭,不是買來打廣告的。”有業內人士就私下表示,“‘最強音’為什么不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們引進了‘X’模式,但更留戀原來的快男超女模式,在權衡比較時,心里的天平更愿意往那邊靠。很多制作的手段和方式,仔細去研究的話,還是走的老路。”
王磊卿忠告,對一個團隊來說,必須帶著一種謙卑之心,認真沉下去學習、研究模式,甚至在模式當中進行本土化研究之后,超越這個模式。
當然,模式本身也有高下,不能完全迷信。徐向東就一直在思考,專業口碑良好的《舞林爭霸》為何后繼乏力?復賽、決賽收視率為何不如初賽?主要是因為按模式要求,到復賽時舞者必須抽簽倆倆配對,跟不熟悉的人跳不熟悉的舞蹈,“有技藝、有個性的舞者很多都沒了,抹殺了個性和極致的能力,大家無所適從。你能想象楊麗萍與金星搭檔跳國標嗎?”
徐向東得出結論,“模式不是萬能的。《舞林爭霸》的理論是對的,但后半段嚴重水土不服,肯定需要通過實踐去改良。”他感慨,“只能說,有人花錢買到了完美的模式,我的不完美。”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