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助力文化“走出去” 實現三步跨越
從引進劇目、自制劇目到帶著劇目“走出去” ,國家大劇院五年實現劇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吼”的跨越——
大劇院助力文化“走出去”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近日赴新加坡、韓國等地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而從2011年攜歌劇《圖蘭朵》赴韓國首爾演出起,國家大劇院的劇目對外巡演就日漸活躍:去年7月京劇《赤壁》赴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巡演,管弦樂團赴德國巡演,歌劇《阿依達》赴日本演出……“走出去”的步伐堅定有序。
歌劇《圖蘭朵》赴韓演出,按國際慣例商演,開票僅20天,演出票房就已超過85 %;京劇《赤壁》在歐洲三國演出7場,上座率均達98 %以上,而且多為當地主流觀眾。一系列的事實,說明國家大劇院攜劇目“走出去”并不是露臉兒,不是燒錢自娛自樂,而是真正拓展影響力的文化“走出去” 。據悉, 2014年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還將赴美國、加拿大巡演,走進肯尼迪藝術中心、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
從無到有到“走出去”的三步跨越
從開幕之初引進劇目,到自制劇目,逐漸形成自己的劇目生產體系,如今又帶著劇目“走出去” ,國家大劇院五年多來穩步有序的躍進步伐讓人側目。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有一個說法,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有責任有義務代表國家的形象走出去“打擂”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也表示,引進劇目是解決從無到有的過程,自制劇目則是為了有自主版權、從而在交流合作中獲得話語權,但最終還是要代表國家“走出去” ,實現文化交流。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么國家大劇院在幾年間就實現了劇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吼”的跨越。
五年多來,國家大劇院自制劇目達30余部,種類涵蓋歌劇、話劇、京劇、舞劇等,為“走出去”打下了良好基礎。2009年12月,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成立; 2010年3月,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成立。兩支年輕并不斷成長的團隊,為國家大劇院長期、可持續地開展巡演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1年下半年,國家大劇院專門成立巡演組負責劇目的“走出去” ,并在劇目制作時就把“精華版”和“巡演版”進行通盤考慮,以適應舞臺環境的變化。經過兩年探索,一個被譽為“戰略合作+交換演出”赴外演出模式的探索規劃也逐漸成型。按照這一模式,國家大劇院先后與芝加哥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進行交換演出,將承接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交響樂團本年度訪華演出,并將于2014年派管弦樂團以同等條件赴加拿大渥太華進行商業演出。據透露,在此基礎上,未來國家大劇院還可能探索聯合制作巡演劇目等巡演發展新模式。
高標準堅持傳遞中國文化
“我們整合能夠代表大劇院甚至目前中國較高藝術水準的、具有我們民族文化特征的產品到境外去推廣和演出,這是我們在工作上的一些選擇方向。我們的運作,是在文化交流和商業演出的雙重功能上進行的。 ”國家大劇院負責劇目制作的關渤告訴記者,高標準策劃演出、選擇好的演出平臺、售票不送票,也都成為國家大劇院劇目“走出去”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
“走出去”就意味著一攬子的苦活、忙活、亂活,從前期策劃到演出的組織、包裝等各個方面都要有專人盯著。比如京劇《赤壁》歐洲巡演,請漢學專家翻譯劇目、做廣告宣傳、接受媒體采訪、開設多語種網站等,哪一部分都不能疏忽。國家大劇院除了層層把關之外,也早早啟動了準備工作,打造了專為巡演設計的《赤壁》 “精華版”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高標準把中國文化傳遞出去。
國家大劇院攜歌劇《圖蘭朵》到韓國演出時,曾有過關于版本的爭論。“當時韓國國家歌劇院也提出版本選擇的問題,我們非常堅持,因為你們邀請我們,無非是喜歡我們的版本,呈現的版本上我們也希望能夠更好地傳遞中國文化。 ”關渤表示,堅持劇目版權乃至進行版權輸出,這是國家大劇院劇目“走出去”的有效探索,也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可行之路。
(編輯:子木)